10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改造中的熊咀片区。
历经一年多建设,往日城中村已不见踪影,安置区8栋回迁房已封顶,北京二路、熊咀二路也已拉通。
“明年9月,社区居民就可以搬进新家了。”潘汉桥说,3年改造完成后,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新型城市社区。
一年改造一条主干道——
畅通老城“血脉”
与“城中村”一样,老城区主干道也没踏上城市发展节奏。
孝感老城区主干道有“九纵六横”,看看有代表性的两条——
槐荫大道,孝感最早的城市干道。长期以来,这条进出城的重要通道双向仅4车道,车流量大,通行率低,“平常乱,高峰堵”;管线没入地,雨污没分流,“天上蜘蛛网,地下一团麻”。
城站路,曾是孝感最繁华街道。沿线商业店铺、企事业单位、商住小区密集,由于近10年没有升级改造,市政配套设施已严重老化滞后。“公共厕所少,过街通道少,公园绿地少。”孝感市人防办干部朱涛说。
主干道是城市“血脉”。“血脉”不畅,城市难有活力。
推进片区“双修”的同时,孝感启动老城区主干道升级改造。
2018年,交通大道改造率先启动,历时4个月完成;
2019年,孝感引进北京新合作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实施城站路地下空间开发;
2020年,投资6.5亿元的槐荫大道改造项目启动……
“滚动实施,一年一条。”孝感市城管执法委干部黄鹏程介绍,主干道改造包括道路拓宽黑化、市政设施更新提升、街道美化亮化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内容。
其中,城站路改造最受社会关注。
在孝感城市建设史上,它创下了多个“第一”:开创了孝感城市发展向地下要空间的先河,从此孝感有了第一条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第一条地下商业街;作为孝感首个大型平战结合地下工程,它填补了老城人口密集区“单建式公共人防工程”的空白。
10月27日,记者探访了改造后的城站路。
空中“蜘蛛网”不见了,街道上人车分流、洁净有序。“强弱电全部入地,新建了雨污分流管道,配建了4处星级公厕,新建了4处非机动车过街通道,安装了新型路灯……”朱涛细数改造带来的新变化。
来到地下商业街,遇到正在巡视的新合作孝感分公司副总经理黄燕。据她介绍,商业街一期、二期目前均已开业,“290家门店,实现了100%招商、100%满铺开业。国庆小长假期间,每天客流量达到6.7万人。”
此前,新合作已成功运营多个地下商业街项目。这次进入孝感,新合作带来了100多家合作经销商。“他们带来客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营销方式,给老城传统商圈注入了新活力。”朱涛说。
155亿治理老澴河——
挺起老城“发展轴”
老澴河,孝感“母亲河”。东起府河东大堤,西至三军台汇入槐荫河,全长8.6公里。
“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河水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说起老澴河,李又华又爱又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工业企业扎堆老澴河两岸,近百家化肥厂、造纸厂废水直排老澴河;加之地势低,城市管网不配套,老城区生活污水直排其中,老澴河污染日益严重,常年处于劣五类水质,多次被环保督察“亮红灯”。
“水跟酱油一样,蚊虫多的吓死人。”李又华的家距老澴河一两百米,常年不敢开窗子。
群众不满意,城市发展也备受困扰。“它就像一条鸿沟,阻挡了城市南进步伐,让新老城区差距越来越大。”孝感市住建系统一位干部说。
2017年底,孝感启动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政府决心很大,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55亿元,将老澴河打造成城市景观轴、会客厅、发展轴。”孝感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余佳介绍,老澴河综合治理包括黑臭水体整治、水生态综合治理、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环节。
今年年初,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安居、治污、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
看安居,两岸7000多户居民搬离棚户区,实现就近安置。
看治污,河道清淤69万立方米,两岸16.8公里岸线完成护坡整治以及航道疏浚;西湖桥黑臭水体整治通过国家验收。
看发展,沿河两岸景观绿化74万平方米;新建了南北沿河大道和12条市政配套道路;修复了金西门、银南门、麻糖厂、老船厂、老码头、古城墙、文昌阁等人文景观。
“政府兑现了承诺,我们只在外面过了两个春节。”去年7月,李又华拿到安置房钥匙,腊月顺利搬进新家。
4月,老澴河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46亿元。二期完工后,孝感不仅有望恢复老澴河、澴河、槐荫河“两水夹城,一水中道”的水乡园林格局,更将打通孝感城区向南发展通道,形成以槐荫大道为轴线、东南两翼齐头并进的连片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