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扬
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式卸任了,关于她的传奇政治生涯,国内外媒体早已报道了很多遍。今天,笔者想回忆一下在自己德国留学生涯中,那个还不太显眼的默克尔。
初到德国,默克尔只存在于垫桌子的报纸
2003年下半年,笔者开始了在德国的学业。初到异国他乡,关心的只是如何早日学好德语,如何料理自己的一日三餐,如何在内心把欧元换算成10倍的人民币后,再无比肉疼地递出钞票,从超市换来生活必须的米、油、鸡蛋、蔬菜等。
那时的我根本没空关心德国的政界如何,更别说具体某一个政治人物了。有关默克尔,即使努力搜刮那段时期的记忆,也只能想起曾在某份垫桌子的报纸上看到过她的照片。
那时,她还不是德国总理,印象中只是一个长相并不出众的普通德国中年妇女而已,这样的女性官员在德国还是挺常见的。留学生经常要跑的移民局和社保局内时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女性官员坐在你的对面,问一些经常要问你的问题。
默克尔初上台,中德关系跌入低谷
此后较长一段时间,这个女人可以说和我的留学生活毫无交集或有影响。直到2005年底,整个德国都在讨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的时候,我才真正开始知道并关注这个人。
那时,对于德国政界并不熟的我听周围的同学们说,这个默克尔是个“大右翼”,对中国可不友好,以后中国留学生有苦头吃了。
而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对华关系上,默克尔一开始并非像现在人们印象中那么友好。她妄图以“西方价值观的文明力量”来影响中国,总是在西藏和人权问题上针对中国。
2007年的时候,中德关系急剧恶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与冰点。虽然身为留学生的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很直接的影响,不过那种或有或无的担心总是压在心底。
“涨价事件”让默克尔惹不满
比起两国之间的大事,作为留学生的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柴米油盐。2007年初,默克尔政府为了削减财政预算赤字而实行税收制度改革,将增值税税率从16%提高到19%。涨税率不是说商家要缴的税增加了,而是这部分多缴的钱直接增加在消费者头上。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睡一觉起来,你所有要买的东西全部涨价3%。
当时的我们,心里无比愤懑。而且不光留学生不满,德国人自己也是怨声载道。毕竟口号喊得再响,你突然把全部商品涨价,是个人就会有怨气。不过没有办法,生活还是得过。
这一涨价事件,可以说是笔者心中对默克尔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了,至今念念不忘——因为当时生活费变得紧巴巴。
中德关系升温,移民局官员的脸不再那么冷
中德关系的转折发生在欧债危机期间。德国迫于经济压力转而向中国示好,“经济主导”重新成为对华政策主线。从此,在默克尔的主导下,中德两国的合作越发紧密,更是发展成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在这种大环境下,德国整个社会对待中国的态度都有所好转。我们作为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些移民局官员的脸上的笑容偶尔会多些,一些原本不会通融或者官僚作风严重的地方,都变得比较方便了。
而在默克尔执政后期,他的移民和难民政策使得这种氛围更加强化。虽然那时候,笔者已经离开了德国,不过和还在德国的同学联系时,他们都说受此政策影响,去移民局办事方便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