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媛”后再现“二手车媛” “媛文化”层出不穷背后还是“流量”作怪

南海网 2021-10-28 13:40

一、“媛人设”屡见不鲜 出格氪金行为或触及道德及法律底线

综合新京报、中青报、央视网等媒体消息称,近日,“佛媛”“幼儿媛”等各种“媛”此起彼伏,网络直播平台又现“二手车推销媛”。据报道,部分短视频平台上的二手车直播带货频现低俗营销现象,为博眼球,女主播们往往衣着暴露、搔首弄姿,用各种性感撩人的姿势和具有挑逗性的言语,大打色情擦边球,被网友戏称为“二手车推销媛”。据媒体报道,部分“二手车媛”们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我国《广告法》第9条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管理规范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第57条规定,发布有违公序良俗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并对其进行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除此之外,中央网信办今年以来为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已经督促网站平台通过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等方式,强化榜单、群圈等重点环节管理,一些违规的平台等得到了及时应有处理。这种背景下,一些“二手车媛”的直播行为也已明显出格,她们游走在边缘地带,挑战公序良俗,甚至触犯法律。

二、舆论普遍谴责“媛文化”现象 呼吁公众自觉遵纪守法维护公序良俗

相关内容经人民日报、新京报、央视网、环球网等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截至10月26日,各平台可检索到相关信息371623条,其中,微博318737条,客户端29098条,微信9682条,视频8271条,商业网站3349条,互动论坛2431条。微博话题 #二手车推销媛打色情擦边球卖车#阅读量为55万次, #人民日报评二手车推销媛#阅读量达1.3万次。与此同时,澎湃在线、上游新闻及网易新闻等媒体将近期层出不穷的“媛文化”现象进行延伸报道,推高事件热度,使舆论持续发酵。

主流舆论普遍认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严格遵纪守法和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才是长久之道。《新京报》刊文称,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二手车平台、“二手车媛”及直播平台等相关各方,依法依规加以规范。《央视网》刊文称,平台、监管部门要扎牢屏障,提高主播准入门槛、压实平台审核责任、黑名单制度。《工人日报》刊文称,假名媛屡屡得手,无碍乎有人相信财富、美貌、学识可以是不经奋斗而获得的,希望“名媛”这个词以后能回归其美好的本意。《上观新闻》刊文称,那形形色色的“媛”们靠装神弄鬼的小伎俩,故弄玄虚的小把戏,利用人们的猎奇求异心理,乔装打扮,弄虚作假,以博眼球,获取流量,最终达到卖货变现的目的,实在是有些不堪入目和令人不齿。

民间舆论普遍认为,“媛文化”现象应受到强烈抵制和谴责,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人人有责。有网友认为,“佛媛”“病媛”们将宗教、疾病这样的严肃议题娱乐化、商业化,谴责批判之余同时认为其不仅在道德边缘游走,还有钻法律监管空子的嫌疑。有网友认为,一些自媒体平台应负起主体责任,广大网友不应被她们营造出的意境所迷惑,博眼球,骗流量的背后都是生意。有网友认为,别再让污名化的媛媛们进化了,我们需要为这个社会守住一道底线,不为别的,只为不被妖魔鬼怪同化。有网友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若是放任“名媛”的所作所为,就会不断放大人性中的虚荣和欲望等丑恶面,当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大,就会有人为了流量和金钱,不断触碰底线,弄脏自己。有网友认为,网红立人设无可厚非,但是不要殃及无辜,不要无下限炒作,不管是寺庙、图书馆还是医院学校,这些严肃的场所都没有理由为你的人设买单。当这份虚假的人设浪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流量时代,裸泳者终将溺水。

三、“媛媛不断”的现象背后是消费主义为氪金制造的虚假文化 提升文化辨别能力和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二手车媛”,究其本质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就是通过这种穿着暴露的女性网络服务的方式,增加相关二手车及所在平台的人气和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其平台并消费。纵观此前的“佛媛”“病媛”“幼儿媛”等各种“媛现象”,也是为了吸睛敛财刻意打造的人设罢了,平台为制造焦虑拉动消费对此现象放任不管更有甚者刻意而为之,网红为捕获“流量密码”而无视公序良俗甚至在法律边缘冒险试探,公众因猎奇心理作祟而不断为该行为买单使其关注度、点击率持续走高,有关注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现象,长此以往则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不仅对互联网生态带来恶劣影响,更不利于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塑造,一个个伪善又虚荣的人设在各平台上营销带货、装奢炫富,极易误导心智尚未健全的青少年,使其受到娱乐至上、奢靡堕落的风气浸染,青少年是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有舆论认为,所有的消费主义都在贩卖自卑者的焦虑,网红们打造“媛文化”用伪审美假升华来遮蔽人性被压抑的真实,大范围挑起公众的猎奇心理和自卑情绪,使“媛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继而出现“媛媛不断”的现象。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曾提到文化工业的两个特点,一是文化工业向其消费者提供通俗的、表面的无意义的事物。工厂化让“伪文化”可以被机械复制、批量生产,文化变成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二是充分利用拜物教使文化商品笼罩上一层厚厚的偶像光环。将搔首弄姿的网红赋予“偶像文化”,诱导青少年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让韭菜们臣服于“偶像文化”,他们才能远离真正的文化,甘愿成为一辈子的韭菜。“媛文化”也是文化工业的一种形态,它并不属于真正的文化,文化从来都不是拿来服务资本的,它是拿来唤醒世人的。综合分析认为,平台应加强监管,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公众要提高甄别恶俗文化的能力,拒绝无下限博眼球的营销手段,网红要加强道德修养跟业务能力,在万物皆可“媛”的时代下勇于拒绝蝇头小利,坚守正确价值追求,才是经久不衰的“流量密码”。

(作者:海南舆情研究中心舆情分析师 符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