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陈栋 王健
浙江临海杜桥是中国眼镜之乡,吸引着各地务工人员来到这里,挥洒汗水,成为“新杜桥人”。
生活在他乡难免发生磕碰,这时候如果能听到一句家乡话,心中的怒气自然消除大半。浙江省临海市公安局杜桥派出所指导组建的全市首家镇级新居民联谊会,开展“乡音·响应”新计划,巧解社会综合治理中的难题,绘制“大镇小市”的平安“枫”景。
夫妻吵架,乡音消气
湘妹子小阮说着湖南话,跟民警讲述她跟丈夫小张之间的矛盾。
“妹姐消消气,慢慢说噻!”
新居民联谊会的湖南籍“乡音”调解员余良雄,面对讲不来普通话的湖南夫妻主动前来参与调解。
见来了老乡,小阮紧锁的眉头松开了一些,慢慢地讲起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民警的配合下,余良雄使用“湘音”先严厉批评了小张,再耐心劝说小阮,让她消消气。夫妻总算和好如初。
杜桥派出所副所长周杰介绍,今年以来,已有16名“乡音”调解员参与53场调解,其中主要是家庭情感纠纷,面对全国各地的不同口音、不同风俗,“乡音”调解员比民警更懂如何规劝和引导。
劳资纠纷,乡音调解
在新居民联谊会会长王细凡拍着胸脯保证下,情绪激动的湖北人唐某总算点了点头,默默地坐下来。
事情是这样的,杜桥一家眼镜厂因经营不善倒闭,老板下落不明,二十几名工人被拖欠了大量的工资。
民警到场提议员工申请劳动仲裁。但走流程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
接到派出所协助处置这起劳资纠纷的任务,同是湖北人的王细凡决定帮一帮这群老乡。
此后半个月,王细凡一边安抚好讨薪工人的情绪,一边为讨薪的事情奔走协调。最后,眼镜厂厂主的亲属成功将厂里的生产设备和货物清点出售,工人们拿到了超过70%的工资。
据了解,今年以来,杜桥派出所借助新居民联谊会的力量,巧借“乡音”获得外地员工的信任,争取处理问题的时间,已成功协调7起劳资纠纷,帮助近百名务工人员不同程度讨回欠薪。
疫情防控,他乡知音
新居民联谊会的赵健找到云南老乡牟某,忍不住用方言批评了一顿。
“一讲要隔离什么的,我就怕,不敢面对。”牟某满脸委屈。赵健批评过后,又耐心地给他讲解了防疫的意义和要求,消除了牟某的顾虑。
今年新冠疫情在南京扩散的时候,牟某恰好受在杜桥眼镜厂做工的表叔邀请,从南京过来投奔表叔。
杜桥的工作人员多次尝试联系牟某,告知他需要按要求进行隔离观察,但都无法取得联系,经信息查询也无活动轨迹。事态紧急,民警分析牟某从未来过杜桥,肯定会去投奔老乡,立刻联系了新居民联谊会,委托云南籍新居民想想办法,帮忙打听找人。
知“音”易寻,很快赵健就在一处出租房内找到了借住的牟某,出面用方言搭话。沉默寡言又胆子小的牟某总算听进去,积极配合镇上的工作人员,到隔离点接受隔离。
“战疫”时间紧任务急,新居民联谊会的成员通过自己的老乡群、工友群等通讯平台,劝说老乡们做好防疫措施,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明显效果。
一声乡音暖心田,“乡音·响应”计划让新杜桥人实现自身价值,传播正能量,在美丽的“第二家乡”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