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李娜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并明确要求“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战略支撑,战略科学家队伍是担纲“国之重器”的“关键少数”、科技人才中的“帅才”。“具有深厚科学素养”意味着要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具有超卓的科学贡献;“视野开阔”意味着要摆脱“小我”的局限,具备超强的家国情怀;“前瞻性判断力”意味着要具有见人之未见的科技预见能力和科技发展规划能力,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跨学科理解能力”意味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超常的学科融通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意味着要带领团队协同攻关,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
超卓科学贡献
战略科学家在其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公认的造诣精深、贡献卓越的科学家。他们不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往往还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甚至国家的崛起。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物理力学等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钱学森,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立下不可磨灭功勋的李四光,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战略科学家,不仅在其自身专业领域能够破解趋势性、引领性、根本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建立独创性研究体系,精准指引关键领域突破,引领学科发展新的方向,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贡献,也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重大科学贡献不仅被国内外科技同行广泛认可,而且往往跨越专业领域而为公众所熟知,在社会上享有盛誉。
超强家国情怀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战略科学家的科研动力来自于对国家、民族怀有真挚的情感,来自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战略科学家,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在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彻底超越自我,摆脱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局限。战略科学家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科研志向与国家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舍弃“小我”,瞄准国家需求确定研究课题;追求“大我”,根据国家需求不断延伸研究方向;实现“无我”,融入国家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超前战略眼光
战略科学家既是科学家也是战略家,具有突出的战略意识、高远的战略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超前的预见力。一方面,能够较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在其所从事的领域,能对本学科发展提炼出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开拓新的科技领域或方向;另一方面,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把国家战略需求与其科研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通过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思考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战略科学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形势,适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朱光亚倡导下,国务院批准了“863”计划纲要,由此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实现由点到面、由跟踪到创新发展的跨越。战略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不是一省一地、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划,作为战略科学家,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审慎地判断哪些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分辨出哪些科学领域是竞争重点,哪些领域适合常规式发展,并且就此提出战略性意见。
超常学科融通
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结合,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协作协同。战略科学家具有宽广的视野,拥有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复合知识结构,深刻把握学科发展的分化、交叉、融合、渗透规律,形成跨学科理解能力,能立人所未立、见人所未见,克服单一专业角度的局限,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钱学森认为,“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既有“性智”即文化知识、艺术思维,又有“量智”即科学知识、科学思维,集人文和科技知识于一身。知识和信息的交叉、组合和裂变会产生巨大能量。战略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层次的研究中作出开创性的科学贡献,主要得益于其文理融通的宽广知识结构。
超凡人格魅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科技人才中的“帅才”,战略科学家是学科带头人,也是科研工作的策划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能够以优秀的学术品质、卓越的组织能力、崇高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共同奋斗去带领团队,在跨学科研究、大兵团作战组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从英国返回祖国后,说服大批海外科研专家回国工作,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推动中国的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路,使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战略科学家要统筹各方力量,在科研战场上指挥不同兵种的大作战,也要坚持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坚持实践标准”。战略科学家是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在科学研究的战场上“拼”出来的。科技工作者要成长为战略科学家,应在科研实践中自觉对标战略科学家的“五超”素养,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担当作为。
(作者分别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