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雕塑展背后的故事:文旅融合,为全域旅游添动能

荆楚网 ​ 2021-10-14 09:54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通讯员 冯煜晖)武汉东湖,位于武昌古城东部,故名“东湖”。其以园林的方式出现,可溯自1930年建成的“海光农圃”;1949年,周苍柏将“海光农圃”无偿捐献给国家,此后更名为“东湖公园”,成为公众游览休息的公共绿地。从海光农圃到城市绿心,从私家园林到人民公园,其间既有见证城市变迁的东湖往事,也有与人们生活相系的东湖故事,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亦成就了一个立体、包容、大气恢宏的东湖。

东湖雕塑艺术展。通讯员供图

东湖风景区是迄今武汉公共雕塑最多、最集中、跨越年代最长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湖风景区雕塑共约155件,主要集中在磨山景区和听涛景区寓言园一带。东湖磨山山北有以楚文化为内涵的楚才园,是雕塑的集中区,山脚有楚文化标志《凤标》,西部山头有纪念朱德的朱德铜像。听涛景区南端的寓言园是全国第一座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雕塑园,占地4.4公顷。

本次展览展出了东湖雕塑的相关历史图像、设计图纸、手绘稿、文稿、证书、出版物等文献及6位作者的20余件雕塑小稿,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相对客观、完整地展示东湖雕塑的脉络,并发掘背后的叙事,进而呈现其在地域文化建构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让大众了解和感受东湖雕塑的独特魅力。

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线搭桥,东湖杉美术馆工作人员历时两周,在湖北省图书馆查阅自1956年至今的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共查阅相关雕塑有效信息18条,并统一拍照保存。东湖的雕塑如同散落在东湖的珍珠,东湖杉美术馆在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的协助下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珍珠项链,再现东湖雕塑往事

此次雕塑篇中展览内容有:《东湖白象》《凤标》《屈原像》《山鬼》《祝融观星》《千里之行》等雕塑小样;寓言园、楚才园、南国哲思园、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半岛、武汉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等雕塑园区。

《屈原像》

《屈原像》修复雕塑小样。通讯员供图

位于听涛景区行吟阁。 东湖西北岸的行吟阁前有一座屈原雕塑,是东湖乃至武汉的显著标志。雕像于1956年建成,创作者为周桐与黄光益。

《东湖白象》

《东湖白象》小样。通讯员供图

作为东湖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在央视天气预报栏目中,“大白象”的照片曾一度作为武汉的标志,出现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 作者谢从诗,位于听涛景区濒湖画廊郭郑湖边,创作于1974 年。

寓言园

第一座以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雕塑园。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政德所创作, 位于听涛景区,始建于 1986 年。其中“盲人摸象”、“狐假虎威”等八件雕塑 作品获 1990 年湖北省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1985年,东湖寓言园开建。

《凤标》

《凤标》雕塑小样。通讯员供图

楚天台依磨山而建,从湖畔“凤标”踏阶 345 级而上,站在台阶下仰望,两只古铜色凤凰对立起舞、尾羽上摆,如火焰升腾;穿越雕塑,视线随步道和阶梯沿山势延伸,直抵楚天台,开阔雄浑。《凤标》雕塑在1991年初建时的景观天际线和中轴线得以重现东湖。

《祝融观星》雕塑小样。 通讯员供图

楚才园

以刻石、铸铁、铸铜作圆铸33尊,浮雕25组,总长252米,集中展现了楚国八百年历史中的名人名君、重大事件和重大成就,宛若一幅历史画卷。楚才园因其直观性强的雕塑艺术和磅礴气势而独具风格,自成体系,堪称楚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漫步楚才园,人们可从中品味楚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

小样从左至右分别为:《成王主盟》《共王拔箭》《吴起伏尸》《武王与邓曼》。通讯员供图

南国哲思园

又称哲人园,面积 11500 平方米,依山就势,古朴雅致。以春秋战国时期为历史背景,再现楚国土生土长或曾在楚国生活过并对楚国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儒、道、墨、法、兵、纵横、阴阳诸家流派中有卓著声誉的先哲代表人物,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兼及诸贤。

《绝地天通》《逍遥游》雕塑小样。通讯员供图

《千里之行》雕塑小样。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