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点燃”山火,他们开“去火方子”获世界风景园林最高奖

大武汉客户端 2021-10-13 09:07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3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高翔)近10年来,西昌市共发生6起大面积森林火灾,其中最严重的一次火灾面积超过1000公顷,而这些山火被认为与西昌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景观学系的一群师生们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课堂上,对该地区气候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近日,他们的研究成果斩获第11届巴塞罗那国际景观双年展“国际景观高校大众奖”。据了解,巴塞罗那国际景观双年展奖项为世界风景园林最高奖项之一,每两年选评一次。本届最终进入大奖角逐的8所全球顶级高校中,华中科技大学是亚太地区唯一入围的高校。另7所高校分别为: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德国莱布尼兹大学汉诺威分校、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

这是该奖项设立22年以来,中国高校首次获奖。

指导老师之一韩依纹介绍,团队成员共有5位老师和13位研究生。他们以“气候变化下的保护与修复:森林、野火、人类之平衡”为主题,选取了四川、云南、印度尼西亚和切尔诺贝利等四个点位,利用三个月的时间收集数据并建模计算,分别致力于就“干旱、野火、空气污染和森林砍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西昌项目是其中一个场地。师生们广泛收集西昌森林覆盖情况、地势地貌、气候情况等,并构建数学回归模型,对当地的火灾情况进行预测。他们发现,在当地气温抬升到一定程度时,火灾更容易发生,而且受地势影响,会产生焚风效应,导致山火蔓延。

师生对四川西昌地势和火情进行分析,为缓解森林野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鉴于此,他们提出在不同火险等级的区域设立雨水收集系统、蓄水池、喷雾器以及监测系统, 并利用现有的干热风和空气能转换为可利用的能源来支撑它们运转。一旦发生火灾,智能化监测系统可实时报警,还能自动触发蓄水池和喷雾器进行自动灭火。

景观学系19级硕士生潘莹紫说,该项目是技术和脑洞的结合。他们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海量数据,并通过GIS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参数化设计,还结合当地特色,提出一些有想象力的方案。比如在山下过渡地带养殖当地特色品种的西昌高山黑猪,高火险时期之前,按需驱赶猪类上山吃掉多余凋落物,其觅食通道可临时发展为救火员的救援通道。

“我们希望综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考量,以期使该项目平灾结合的方式可以作为干热河谷城市处理山火问题的参考范本。”

景观学系主任戴菲教授介绍,获奖的项目其实是学生们的一次“课堂作业”。景观学系每学期都会在研究生年级开设“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学生们需要根据主题,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场地。学院还开设了规划设计与理论、数字化分析、生态修复等课程,来支撑学生们课程设计的完成。“我们希望培养学生们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心怀家国,用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