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雕像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荣海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楼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汉也因此被称为“首义之城”。
一个地名,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名片。
中山大道、首义路、黎黄陂路、黄兴路、彭刘杨路、起义街、民权路……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遍武汉三镇,探寻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路名,感受到首义文化和首义精神,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彭刘杨路是为纪念首义“三烈士”
经过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可看到彭刘杨路的指示牌。在武昌阅马场首义广场上,彭刘杨三烈士塑像昂首屹立。
彭刘杨路,一个独特的地名,蕴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执行起义前期任务时,先后被清军逮捕,次日凌晨,慷慨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前(今武昌造船厂东大门处)。
彭、刘、杨三人牺牲的消息,非但没有使得起义中断,反倒激起革命党人百倍勇气,武昌首先爆发起义。
今年82岁的彭达城是辛亥首义“三烈士”之一彭楚藩的孙子,每到清明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周年纪念日,他都会到武昌彭刘杨路上走一走,瞻仰彭刘杨三烈士雕塑,在蛇山脚下烈士祠查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烈士名录,重温辛亥革命历史,缅怀先烈丰功伟绩。
“武汉保留了很多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地名、文物,让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缅怀先烈有了精神寄托。”10月8日,彭达城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黎黄陂路因黄陂人黎元洪得名
汉口黎黄陂路,是武汉首个“慢生活”街区。从沿江大道到中山大道,全长604米,欧式建筑鳞次栉比。国庆长假,不少游客来这里“打卡”。
这条百年老街,正是以辛亥名人黎元洪名字命名的。今年92岁的戴孔嘉,是一名历史爱好者,经常来这条街散步。他说,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所以此路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后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汉口黄兴路,同样留下了辛亥革命深深的印记。
黄兴路,因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而得名。它北起友益街欧洲广场,南到胜利街泰兴里附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在黄兴指挥下,起义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血战,坚持了一个多月,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赢得了时间。
在友益街上的环岛欧洲广场上,一尊黄兴的铜像,寄托着后人对辛亥革命先驱的尊重和怀念。
首义文化已融入城市每个角落
在武汉,“首义”印迹遍布三镇,犹如一部写在地图上的“首义”教科书。
首义公园,武汉市唯一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
首义路,一条以武昌首义命名的道路,连接武昌武珞路与津水路。
辛亥革命博物馆,选址武昌区彭刘杨路,与鄂军都督府(红楼)、孙中山铜像、拜将台铜像、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曾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如今,已成为人民群众了解辛亥革命历史的一座地标。
首义路、首义小区、首义公园、首义中学、首义广场,“首义”两字已深深嵌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符号,透露出这座城市深厚的“首义”情结。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辛亥革命先驱已逝,但首义精神永驻。首义精神,作为一种武汉特有的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之中,正化为复兴大武汉的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