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稿本一枚证章见证辛亥风云

楚天都市报 2021-10-10 08:19

熊秉坤文稿

“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卢奕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门口是复原的保安街牌楼,展厅里屹立着中和门(现起义门)城门。近日,辛亥革命博物馆推出以《武昌首义》为主题的大展,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参观。

10月8日,记者进入辛亥革命博物馆3号展厅,恍若穿越回武昌首义的历史情景中。最令记者感兴趣的是一份稿本和一枚证章,真实反映了辛亥革命前武昌城的波谲云诡。

首义发难元勋留下珍贵文献

3号展厅的玻璃柜中,有一件首义元勋熊秉坤所著的文稿——《辛亥湖北武昌首义事前运动之经过暨临时发难之著述》稿本。这是由熊秉坤口述,请人记录的,分“湖北革命之起源及其经过之情形”“工八营首先发难暨事前布置”等7个章节,纸张为十行纸,墨书,共38页,详细记述了当时工八营历史及武昌起义经过,是研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珍贵历史文献。

1911年10月10日傍晚,武昌城新军工八营区革命党人和清军军官发生意外冲突,当晚8时许,武昌起义第一枪打响。新军官兵和军事学堂的学生纷纷响应,迅速占领了楚望台,控制了中和门。

8日,熊秉坤之孙熊永铸也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馆3号展厅,向记者追忆了这件文物保存的来之不易。他说:“稿本曾险遭损毁,但在祖父的保护下,得以保存。一直锁在一个牛皮公文箱里,直到2014年《共和先声: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元勋熊秉坤纪念文集》出版,出书过程中,辛亥革命博物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就把这件文物捐给了辛亥革命博物馆。”

熊永铸介绍,他的祖父熊秉坤在辛亥首义发生时,担任工八营革命党人的总代表、革命军大队长,在工八营里革命党人的占比,是其他营不能比拟的。为什么工八营率先起义能够成功?全营400多人,有组织的革命党人就有284人,革命力量大于反革命力量,还不包括一些中坚力量、同情革命的力量,所以,工八营率先起义有它的优越条件。

一枚证章见证革命前的斗争

在辛亥革命博物馆1号展厅,一幅创作油画,艺术性地还原了当时湖北谘议局议员们的政治生活:1910年11月12日,武汉各团体(湖北谘议局汤化龙等)前往总督府衙门请愿,提出“请速开国会”的请求,请愿失败,立宪派失望了,由此前的寄希望于清廷,到主张推倒“皇帝内阁”。

辛亥革命博物馆藏有文物1万余件,其中有一件清末“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弥足珍贵,就陈列在湖北谘议局议员请愿创作油画旁的玻璃展柜中,它是辛亥革命前湖北有识之士政治生活的实物见证。

据该枚证章的捐赠者万学工介绍,1909年10月,湖北谘议局成立,汤化龙任议长。位于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最初就是湖北谘议局的办公楼,是议员们参政议政的场所,1910年建成投入使用后,不到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它就变成武昌起义军政府,后变成了鄂军都督府。“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作为历史的遗物,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万学工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2011年辛亥百年时,这枚证章出现在市面上,他花了一些钱,又用自己的一些收藏与对方交换,得到了这枚珍贵的文物,随后将其捐给了辛亥革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