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又名邓康,湖南宜章人,就读于北京大学,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被法国租界巡捕逮捕。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9岁。
此前报道
邓中夏:“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
邓中夏油画。邓邦镇1982年作
湖南省宜章县邓中夏故居,挂着著名画家邓邦镇为伯父邓中夏画的一幅油画。画中邓中夏身着中山装,目光坚毅地看向远方。距离邓中夏故居约200米处,有一所中夏希望小学。9月3日,新学年的第一课是从认识邓中夏开始的。百年回望,邓中夏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1933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邓中夏牺牲8年后,侄子邓邦镇才出生。“我没有见过伯父邓中夏,但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家庭聚会时他永远是话题的中心。”
收起画笔,报考国家急需人才的经济专业
邓邦镇和邓干(右)。
1950年,邓邦镇和哥哥邓干、姐姐邓玉男一家人作为邓中夏烈士遗属到北京,由中央组织部抚养。邓邦镇和邓玉男在华北小学读书,邓干此时已经成年,颇有绘画天赋,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国画。一次谈话中,组织部负责人帅孟奇“帅妈妈”说,新中国刚成立,急需建设人才。深明大义的邓干收起画笔,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
刚入学,邓干就遇到了困难。邓干女儿邓松兰说:“爸爸在湖南老家长大,只会讲湖南话,听不懂普通话。”因为语言差异,邓干学习得很吃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因为缺油,当时的北京大街上,公共汽车都背上了煤气包甚至烧木炭。目睹贫油的困境,深受触动的邓干更加发奋学习,19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邓干和另外两位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燃料工业部,分管全国的石油勘探计划。
“这在当时是个很好的工作”,邓邦镇笑着回忆,“离天安门很近,就在现在的王府井。”
下到基层,在玉门油矿与王进喜并肩勘探
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不久,邓干突然提出要去基层。
“每天在跟石油打交道,但是他不懂地下的石油是怎么回事。”邓邦镇解释道。
在邓干的强烈要求下,他被安排到甘肃兰州炼油厂。兰州炼油厂是苏联援建的现代化天然石油炼油厂,来自玉门、克拉玛依和柴达木等地的原油都在这里进行炼制。
比起炼油,邓干更想找到更多石油。他再次要求去基层,这次如愿去了玉门油矿。
邓干(右一)和同事在西北勘探石油时合影。
黄沙遍地,荒无人烟,玉门油矿就坐落在祁连山下的戈壁腹地。在这里,邓干遇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女儿邓松兰回忆:“爸爸说,王进喜是个热心肠,刚到玉门,是王进喜给他们安排的住处。”
在玉门油矿,邓干和王进喜朝夕相处,并肩勘探石油。不久,柴达木盆地发现石油。邓邦镇说:“哥哥和王进喜是第一批去柴达木的石油工人。”
在戈壁滩上,吃饭用水都很困难,邓干深入柴达木盆地勘察选择基地和供应网点。工作之余,邓干利用所长,结合实际撰写论文,他写的《柴达木盆地及供应点选择意见》对加速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起了一定作用。还曾参加过开发柴达木盆地的五年至十年远景规划。
柴达木条件艰苦,邓干给弟弟邓邦镇写信时却很少提及,“说得比较多的,是让我寄些画画的材料来”。画画是邓干的爱好,也是他此时的精神寄托。
有次邓干回北京探亲,邓邦镇看到哥哥手指甲盖都凹陷进去了。“条件这么艰苦,一年都吃不上一点点蔬菜,但是他从来不说苦。”
扎根大庆,3年石油大会战让中国告别洋油时代
1959年,松辽盆地发现大油田,不久后邓干来到大庆油田,从此扎根在大庆。
地处高寒地区的大庆,一年有半年冬,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初到大庆,他们就住在地窝子里。“地窝子是在地上挖的一米多深的坑,人钻进里面,洞口盖上席子。”邓邦镇后来到大庆看望邓干时,还住过这种地窝子。
以后条件稍微改善了,他们住上了“干打垒”。干打垒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筑墙盖起来的。1963年在大庆出生的邓松兰说起“干打垒”,记忆犹新,她说自己就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
邓松兰也成为了大庆油田工人。从采油五厂采油工,到运输公司水化验工,到储运销售器材保管员,邓松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3年。
邓松兰。
在邓干的档案里,有一条这样的记录:“1962年会战先进生产者”。邓松兰解释,石油大会战,就是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加快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遇上石油大会战,所有人都要上。”
这一场石油大会战持续了3年多,形成了大庆精神。雨季,他们用“汽车轮胎穿铁鞋”的办法,解决泥泞中行车困难的问题。冬天,用“长烟道”“热风吹”“平顶盘管加热炉”等保温设施,解决油井和油、气集输管线的保温问题。从领导干部、总工程师、大学教授到生产工人、学徒工和炊事员,都组织起来,动手挖土打夯,盖“干打垒”,解决过冬问题。
持续3年多的石油大会战,共探明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除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1963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恩来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1986年,56岁的邓干在大庆去世。“爸爸一生递交了十几次入党申请书,终于在退休前入了党。”邓松兰说,父亲把一生献给了大庆,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在大庆油田干到退休。
邓邦镇的父亲邓隆渭是邓中夏的弟弟。邓中夏牺牲后,远在邓家湾的亲人还不知晓。日寇入侵宜章时,邓隆渭在家乡组建自卫队抗日。日本投降后,邓隆渭曾去延安寻找邓中夏。由于国民党严密封锁,邓隆渭辗转陕西、甘肃后回到家乡,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成为一名革命战士。邓邦镇说:“父亲在1949年春天病逝,他和伯父都没有看到新中国。”
邓中夏与妻子李夏明育有4个子女,因革命颠沛流离,或失散或夭折,没有一个留下来。但他的后人如“红花遍地开”,赓续着伟大建党精神。
(通讯员刘安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