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记者来到距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15公里的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这里拥有百年民族团结传统历史,其中“户儿家”文化是这段历史的起源。
在“户儿家”文化大院,66岁的李红秀指着墙上祖辈们的照片,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了各民族群众在萨亚铁热克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
李红秀告诉记者,“户儿家”是哈萨克族对早期生活在红墩镇的40户汉族居民的特有称呼,这些汉族群众主要来自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百年来,户儿家从最早的40户,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的大家庭,各民族互相通婚、相互扶持、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户儿家”文化,让这里成为民族团结的典型缩影。
“如今村里共有268户794人,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等多个民族组成。”阿勒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萨亚铁热克村第一书记刘敏告诉记者,由于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戮力同心,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近年来,立足萨亚铁热克村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各族群众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民宿旅游,办起了生态采摘体验和民俗工艺品展示。刘敏透露,2019年萨亚铁热克村率先实现土地流转示范经济,在“户儿家”核心区,种植300亩百合,2020年至今继续实现土地流转,种植200亩百合。
2012年,李红秀和周边邻居共同谋划,以老户儿家旧址为依托,创办“户儿家”文化大院,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如今,“户儿家”文化大院从最开始的30平方米扩展到200平方米,每天迎来送往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吃了大家香,一人吃了害口疮”——李红秀用这句俗语概括了她的想法。“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在博物馆内,陈列着从艰苦岁月相伴相惜走来的汉、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所用的马鞍、犁地器具、煤油灯等物品,斑驳的痕迹彷佛还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在“户儿家”民俗博物馆,李红秀已经义务讲解了十年,她表示要把民族团结的故事一直讲下去。“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个人,民族团结更要靠大家。”李红秀说。(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