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表示 年轻人应该看看《长津湖》

楚天都市报 2021-09-28 07:20

王树增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9月30日,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将与全国观众见面,再现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慷慨赴朝,与武装到牙齿的敌方王牌之师血战到底的英雄史诗。

为了精准还原这段震惊世界的历史,电影《长津湖》邀请曾创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等作品的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担任历史顾问。9月26日,极目新闻记者通过《长津湖》出品方采访王树增,请他讲述为什么中国电影史需要《长津湖》这样的作品。

这场战役应该搬上大银幕

从研究史料到下笔创作,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一书上花了近8年心血,熟悉这场战争的每一次惊心动魄。所以当他听说中国电影人准备把长津湖战役搬上大银幕时,第一反应是“感动”。

“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电影。”王树增认为,长津湖战役充分体现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中华儿女的那种绝死作战的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仰,所以应该有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来反映它,特别是用大银幕的方式。”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军队首次出兵异国作战,期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很多人或许还不熟悉长津湖战役的重要性。

据王树增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个战场,由于战事扩大,在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形成了东线战场,“就是长津湖那个方向。作战开始时是11月份,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属于高寒地带,和西伯利亚的气候特征一样,长津湖之战时温度甚至到过零下40多摄氏度。”

电影《长津湖》真实重现了当时残酷的自然环境和作战环境。片中,中国志愿军官兵来不及换上厚棉衣便奔赴极寒战场,这与王树增研究的史料档案完全一致,“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为战士准备御寒衣物,但由于当时国力所限,绝大部分战士是没有领全过的。有的领了棉衣,有的只领了棉裤,有的战士甚至只领了一顶棉帽。”

而反观敌方,那是美军当时最强悍的部队,拥有充足的后勤补给、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强大的空中支援,由此可见长津湖战役的惨烈及凶险。

这是艺术电影不是纪录片

从电影《长津湖》开拍之日起,就有许多民间军事爱好者和战争片影迷研究电影的各种细节,并与现实进行对照。王树增预料到影片上映后会引起广泛讨论,但他认同电影需要艺术加工,观众应把电影和纪录片、军事片区分开,“这是两个美学范畴,它们的创作原则不同。”

他用经典电影《上甘岭》举例说,这部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但在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中,必须适当遵循虚构的原则,这不光是国产战争片的一个基本创作原则,也是全世界艺术电影的创作原则。”

王树增乐见观众对电影《长津湖》的热切讨论,“这是好事,说明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极高,对影片的期待性极高。但我们一定要区分学术争论和艺术争论,这是两个概念。”

著有多部经典军旅作品的王树增说,他有很多军迷朋友,这些朋友之所以成为军迷,源于他们对民族历史的深厚感情,“所以大家会争论某一个细节、某一场战斗、甚至某一场战斗中指挥员的名字、当时步枪的口径是多大等等。有这些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注入了相当情感的青年,不是我们民族的幸事吗?”王树增也相信,多数军事迷观众不会用考证的方式来苛责《长津湖》,“我有这个自信,他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热血沸腾,会很感动。”

作为今年国庆档的头号“种子”,《长津湖》目前的预售成绩远超同档期其他影片。王树增特别希望届时能有更多年轻人走进电影院,“《长津湖》产生的时代和《上甘岭》时代不一样了,青年观众和这段历史相距太遥远。所以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青年们知道,在那个历史阶段和那场战争中,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支撑起了我们民族尊严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丰碑。也希望观众们看完电影能懂得,民族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安全,甚至具体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