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 武斌
我第一次到伦敦的时候,在预定的行程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寻访马克思在伦敦生活的踪迹,在马克思当年生活的现场,去感受他的际遇、风采和情怀。
1849年,经过了在布鲁塞尔和巴黎的流亡生活之后,马克思来到伦敦。直到1883年去世,他一直住在伦敦,总共有34个年头。可以说,伦敦是马克思的第二故乡,是伟大的《资本论》诞生的地方,也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和发展的地方。
马克思在伦敦生活的时期,正处于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
在维多利亚时代,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科学发明的浪潮汹涌澎湃,人们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另一方面,这也是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当时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那个时代的伦敦最充分的描写。而今天我所看到的伦敦,仍然留有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遗迹。
马克思来到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一方面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陷入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之中。在伦敦,他们一家一直过着贫困窘迫的日子,有的时候,甚至面包和土豆也成了问题。
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在一篇回忆文章提到他们一家在伦敦的生活时说:“这里的确是一块安全的避难之地,但是也有惊涛骇浪。当时在伦敦有数百名流亡者,他们几乎都是十分贫困的。接着又过了好几年十分贫穷、万般艰苦的日子,这种艰苦只有身居异乡又身无分文的异乡客才能深有体会。如果这些人没有信仰和坚强的HUMOR(气质),这样的苦难简直是难以忍受的。”
马克思在伦敦的34年中,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年代久远,这些地方已经不见了旧日的踪影,只有马克思在迪恩街28号的住处还保留着原貌。
迪恩街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苏和区,离著名的伦敦唐人街不远。一天傍晚,我漫步来到迪恩街,静谧的街道只有少数的行人走过,昏暗的路灯闪烁着神秘的光亮,幽静而苍凉。当年,正是在这条街道上,时常出现马克思匆忙而疲倦的身影。28号是一幢三层的楼房,马克思一家住在顶层的两个房间,度过了5年多相当贫困的时光,他有3个孩子是在这里夭折的。
当年一个普鲁士警探曾描述说:“马克思住在伦敦一个最糟糕、因而也是房租最便宜的地区。他有两个房间,临街的那间是客厅,后面那间是卧室。在这一整套住房里没有一件家具是干干净净的和牢固的。一个旧货商人会对脱手这样一堆令人惊讶的破烂货而感到羞耻。”现在这幢房子是一家名叫“莱昂尼斯”的意大利餐馆的一部分。伦敦市政府给这幢房子钉上了一块蓝色的纪念牌,上面写着:“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51-1856年在这里居住。”在大门的门楣上,也镌刻着“马克思”几个大字,保留着对当年在这里留居的伟人的一份敬意。
我推开大门,两位年轻的侍者过来招呼。当我说明我是来寻访马克思的踪迹的时候,他们热情地说:“是的,是的,这里正是马克思曾经住过的地方!”他们为与马克思同在一所房子里工作而自豪,而那些在这里就餐的谈笑风生的客人们,是否还曾记得在这座房子里发生的历史故事?
对于他们的流亡生活,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里写道:“流亡是一所学校。”马克思在回信里则说:“我很喜欢我们所处在的真正离群独居的状态,它完全符合我们的立场和原则。”
在孤立、隔绝的暮色之中,马克思得以宁静地专心撰写他的《资本论》。马克思的伦敦生活,既是一段漫长的孤寂岁月,也是思想的成熟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