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方言字词汇释》。
著作封面。
《鄂东方言字词汇释》作者陈华。
由陈华、陈衢编著的《鄂东方言字词汇释》,历经十年雕琢,已由崇文书局出版。该书为方言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性的材料,也为情寄鄂东文化圈的读者提供了对乡音乡韵了解、阅读、理解的文化传承坐标。
鄂东方言的集大成者
《鄂东方言字词汇释》全书分上下部,共37卷,共收入并涉及词条近两万个,近50万字。在收集考证、注释各类方言的字、词、句及其他人文词条外,还兼收了部分常用的俚语、掌故、谚语、童谣、歇后语,是一部从海量方言词汇中选辑出来的方言类基础性书籍,也是目前鄂东方言的集大成者。武汉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在研讨时对它的评价是:词汇量大、特色鲜明、注释全面、考证出新、原创性强、情文可嘉。因非单纯的学术专著,在语言、语法、修辞、音调等演变过程方面涉及较少,故在学理上尚有进一步考证空间。但作为基础性书籍,是目前研究鄂东方言收集得最广泛、最原生态的集合体,为普通读者或专门研究人员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十年“冷板凳”终成此书
作者陈华出生在人文荟萃的蕲春县,退休前是省属主流媒体的高级记者(技术三级),采写过许多优秀作品,是军队和地方知名的新闻专业工作者。虽然对语言研究是“门外汉”,但凭着对家乡的一颗火热的心,对乡音的一种感恩与眷恋,先后用十年的业余时间,终成此著。
正如作者在“后记”描述过那样,是靠笨办法“硬写”出来的:依靠《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词典》两本书为蓝本,逐字、逐词、逐句一个个地诵读、比对,从中找出方言同义不同发音的内容,加以搜集与整理。接着,又带着问题深入乡间的村塆、冲坳采风:或与“老学究”,或与老媪,或与顽童交谈,以期从中淘得合适的词条,还向亲朋好友索要“土话”,广泛搜集、筛选方言中快要失传的原生态的白话,可谓费尽心思。方言整理与研究,本是社会工程,往往需要组织专门班子才能完成,费时费力,不仅是一项“坐冷板凳”的工作,而且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守与情怀。
作者是工薪阶层,却自费完成了前期工作。作者在职时日常工作负担较重,主要用节假日或业余时间,有时半夜想到好词条,连忙爬起做笔记,有时碰到老乡聚会,也不厌其烦与乡傥们沟通讨教,其执着精神令人动容。
较全面收录鄂东方言中的典型词汇
《鄂东方言字词汇释》在词条选择上非常注重其原创性和资料价值,特别是有音无字卷、特变转音字词卷、称谓卷、动物卷、植物卷、食物卷、工具器物卷、身体疾医卷、詈语和民俗节庆卷中所收入词条,是鄂东方言特色的重点,音调注音也请多名专家专门点注;除国际注音外,还对词条作了音频注音,读者可用二维码扫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会意比较。作为语言的变音形态,方言通常流行和使用范围较窄,正如俗语所说:出门三五里,各处不同腔(音)。该书按核心采集区、基准采集区和辐射区三个方面,以求方言区域的“最大公约数”,虽不能完全区别方言区的细小差别,但大体上较为全面地搜集了鄂东方言中典型的词汇。
每个人对自己的母语(乡音)是不太会忘记的。哪怕您多年不讲,哪怕您少小离家,哪怕您在海角天涯,一旦遇到熟悉的乡音,哪种亲切感定会袭上心头。在鄂东家乡生息的同胞,在鄂东工作过的客居者,特别是从鄂东这片热土走出来又远离家乡的成功人士,《鄂东方言字词汇释》一定会让您记住乡音、寄情乡韵;也会使您难忘乡情,从心底泛起悠悠乡愁。
正如刘友凡先生在题为《古雅乡音》的序言中所言:《鄂东方言字词汇释》将帮助读者了解鄂东方言原生态的乡音乡韵;回味稔熟而又生疏家乡话的乡风乡味;感念魂牵梦绕桑梓地的乡思乡愁;凝聚四方游子故园情的乡土乡情。
邓秀松 陈治家
作者:邓秀松,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三级)、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陈治家,广州日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