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特区井沟村王文斌:三代同乐 团圆中秋

湖北日报 2021-09-22 08:26

王文斌(左二)在自家农家乐小院里,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许应锋 通讯员 徐斌 程鹏

院子东头,一轮圆月高挂,倒映在宽阔水面上。

9月21日晚7时,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井沟村二组“云水间”农家乐,院门口的大红灯笼,呼应着绕院墙悬挂的一串串灯笼,照得院子灯火通明。院子里,王文斌和父母、妻子、儿女以及姐夫一家四口,围坐在圆桌旁赏月,欢声笑语不断。

今年40岁的王文斌,在外打过工,也回乡创过业。2014年,因父母残疾多病,一双儿女年幼,每月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在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帮助下,王文斌申请到5万元的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和妻子开了一家月子护理中心,月均营业额1万余元,带动周边3名留守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和扶贫干部帮扶,王文斌一家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12月,王文斌又当选为村委会委员、村文书。

“自己的房子,自己当厨子,没什么压力。”2019年,王文斌维修改造了自家的5间老房子,在房前屋后栽上葡萄、桃树、月季、杜鹃等果树、花卉,把庭院打造成四季花果飘香的农家小院。当年“五一”小长假,他的“云水间”农家乐试营业。如今,每逢周末,都有不少游客前来。

井沟村属于环丹江口水库生态区,将打造山水特色村落,建设“绿林橘乡、山水农园”生态农业示范区。

今年,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上涨,王文斌家门前的水面更开阔了。“背后靠路,门前显水,景色更好了!”王文斌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再出远门打工放心不下,现在家乡的形势越来越好,他下了决心,就守着自家的农家乐,好好张罗。

如今,王文斌当村文书每年有2万多元工资,农家乐年收入3万多元,妻子的月子护理中心年收入10余万元。

除了农家乐,王文斌家屋后还有30多亩老橘园。2019年夏,王文斌对老橘园进行改造,当年秋季就种下爱媛38号、砂糖橘等优质果树苗2000多株。今年,橘树已经挂果。 “3年后,到丰产期,收入应该很可观。”

离开王文斌家院子,回头告别时,正看到房门上的大红对联:“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美事多”,横批“年年有余”。

通山县大竹村袁达华

“脱贫明星”将迎“四连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通讯员 孔帆升 郑红霞

中秋夜,富水湖畔,圆月翻过南山,长长的月影随波荡漾。

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脱贫明星”袁达华家,灯火通明,凉爽秋风送着桂花沁香。他和妻子坐在阳台,边吃月饼边赏月:“今年的月亮格外圆!”

脱了贫、盖新房、娶新娘,今年初,湖北日报抖音号2000多万粉丝见证了袁达华人生的“三连喜”。今年底,他将迎来人生的“第四喜”:抱胖娃。

“12月份,我就要当爸爸了!”看着妻子大大的肚子,袁达华满脸喜悦地说,是党的政策让自己的人生圆满。

2019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第一次采访袁达华时,他正在山上放羊,黝黑的脸庞洒满了阳光。

之前,他一直在外漂泊,家里穷得只有床和断了腿的桌子。2016年春节后,咸宁市纪委扶贫工作队上门,给他“度身定制”脱贫方案:放羊+养鸡。没有本钱,工作队帮助申请免息贷款。当年底,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用微信帮忙吆喝,引来订货电话不断,“我第一年挣了3万多元!”

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2017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流转了70亩地作枣园,2019年挂了果。连续几年,他年收入都超过了7万元。

日子越过越好。2020年春,经媒人介绍,他与邻镇女子阮某一见钟情。不久,他决定自建新房迎娶新娘。5月动工,8月,两层小洋楼已经建好。

今年元旦,袁达华搬进200平方米的新房。一楼客厅是水磨石地,厨房冰箱是双开门节能的;二楼风格简约,但十分精致。“建房、装修、家电共花了30多万元。全部现结,不欠账!”

今年2月3日,腊月廿二,记者见证了袁达华的婚礼。结婚后,两口子对未来充满希望。袁达华扩大养羊规模,分两批养了100多头,还在附近接了一些活儿。每天,他在外面忙碌,妻子照料家里,夫唱妇随,日子甜美。袁达华说:“今年挣10多万元不成问题!”

除了月饼,他们面前的小桌上还摆着果盘,堆满蜜橘和自家枣园的脆枣。袁达华剥开一个橘子,喂了一瓣给妻子,两人不知不觉把头凑到一起,开始翻看手机里的母婴网店,挑选婴儿用品。

蕲春县油树垴村张常能

今年种艾多挣四五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陈钰

“女儿女婿等下来‘送节’,你就歇一上午,陪他们聊聊天,也帮帮厨。”9月21日中秋节,刚吃过早饭,张常能便扛起锄头往田畈走,老伴刘冬香连忙喊住他。

“听见小汽车响声了,我再回来。刚下了一场雨,杂草跟艾叶一起赶着长,要尽快清除掉,不然影响二季产量。”张常能回过头来,步子却未停下。

跟着张常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他家的蕲艾种植田地。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成片的艾草在骄阳下长势喜人,满眼绿色。

64岁的张常能,是蕲春县蕲州镇油树垴村脱贫户。老伴患慢性病,没有劳动能力,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日子过得灰蒙蒙,外出务工年龄偏大,不好找事,在家种5亩棉花、油菜,一年收入不到4000元。”他停下手头的活,回忆脱贫前的苦日子。

“种蕲艾,有赚头!”话锋一转,张常能脸上立马有了光彩。2018年,在村干部动员下,他改种蕲艾,加上在村里的蕲艾基地务工,当年就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穷帽子”。

张常能掰着手指算账给记者听:蕲艾一种两收,今年一季艾卖了1万元,二季艾农历十月进入丰收期,预计能卖5000元,还有务工收入2万元,估计比去年要多四五千元。

“多出的收入,要感谢村里!”他解释,有别于往年自找买家,今年村委会统一组织加工厂家进村收购,艾草最低收购价从每公斤10元提高到11元;行情变好,蕲艾基地开出的工钱,也从每天70元涨到80元。

油树垴村妇联主席张倩说,全村196户群众中,有100户通过种植蕲艾或在蕲艾基地打工增收。

“我去年翻新了自家楼房,添置了一台2万元的三轮摩托车,日子越来越好。现在就希望和老伴养好身体,种好蕲艾,多攒点钱,供两个孙子读好书。”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张常能满眼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