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发微信替代不了家访 教育专家:传统的家访制度具有时代价值,要重新建立起来

长江日报 2021-09-15 07:35

长江日报讯(记者刘嘉)连日来,长江日报推出的黄陂区罗汉中学教师郑铭系列报道打动了无数读者。27年扎根乡村、每年家访100多次,郑铭老师的两万里家访路的故事,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引来专家学者的点赞、致敬。

“我也是一位老师,家访是老师与家长之间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打电话、发微信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家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认为,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在家访中,老师能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成长环境,对形成良性的家校互动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年,乡村的变化非常大,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对孩子的心灵、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家访,恰恰能弥合这种缺失。”在梅志罡看来,郑铭老师用不间断的家访,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给留守学生帮助和温暖。她不仅仅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职责,更是承担了一部分学生父母的职责,改变了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态。“我曾当过大学的辅导员,给100多个学生家长亲手写信,收到信的家长都很激动,”梅志罡说,家访起到的效果更是走进孩子的家里和心里,孩子和家长需要这样真诚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沟通。

梅志罡表示,郑铭老师的两万里家访之路,对老师们很有启发,是广大基层教师,尤其是义务段教师学习的榜样。市区的老师们也应该更多地深入学生家庭,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关爱,这正是传统家访意义所在,具有时代价值。“希望家访制度能够重新建立起来,搭建起家校沟通桥梁,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范先佐认为,家访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乡村教师来说,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随着人口流动,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工作,乡村里有了很多留守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下,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影响,更容易有脆弱、孤独、敏感的情绪。郑铭老师一年100多次家访,坚持了27年,很了不起。她敏锐地察觉到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走进学生家庭,给孩子们“妈妈”一样的关爱,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和家庭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现在,手机、网络都很发达,郑铭老师能一如既往坚持家访,坚守教育传统和初心,更是不容易。她坚持的也是教育的本质——对人的教育。

《乡村教师郑铭一年家访100多次》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