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娃的童年是在阿富汗中部瓦尔达克省一个叫Do Ab的山谷中度过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同村没有其他女孩子要上学,7岁的塔克娃每天要独自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然而只读了两年小学,塔克娃就辍学了。
塔克娃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时,坐在地上回忆着,沉默许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那个上学的女孩”
塔克娃出生于1988年,那一年的阿富汗处在战火之中,有人逃往国外,有人躲到农村。后来,在喀布尔教书的父亲失业了,塔克娃全家人只好逃到瓦尔达克省乡下的老家避难。
塔克娃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还有6个哥哥,3个姐姐。这个庞大的家庭靠老家一小块地维持生计。
塔克娃就读的小学是另一个村子由阿拉伯国家援建的女子学校,学校只有一名老师,教授所有科目。塔克娃每天都要沿着泥泞的道路独自走很远。经过村里的大人身边时,会听到他们背后指指点点的声音:“那个上学的女孩……”
上了两年学后,有一天当地发洪水,塔克娃在过独木桥时不小心栽到河里。从那以后,家人就不让她再上学了。捡树叶、做饭、放羊,这些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从零基础到学业逆袭
2001年10月,在村里放了5年羊的塔克娃,抓住哥哥回首都的机会,回到了喀布尔的校园继续读书。由于年纪稍大,她申请直接入读七年级(初一)。那时,塔克娃的班里共有9个女生。
拼写和语法几乎零基础的塔克娃根本不会做笔记,为此遭到老师的当堂训斥。塔克娃哭着跑回家,父亲说,回家吧,在家陪陪母亲,做做家务。
塔克娃一抹眼泪,红着眼睛说:“不!”
此后,天赋出众、外柔内刚的塔克娃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上完成了逆袭:七年级期末考试拿到全年级第一,十一年级(高二)时更是获得年度最佳学生的称号。
“高考”前,塔克娃还贴出了一个告示:“想要参加高考的女孩们,每天早上请提前到礼堂,我帮你们复习一个小时。
”
进入大学的塔克娃也一直成绩出众,然而接下来的求职阶段,她遭遇了挫折,多次碰壁。“(他们)不接受女性,不管你说什么语言,是什么民族,女性就是不被接受。我一共考了四次(喀布尔大学),最后一次才成功。”
不在意为师者的荣耀
现在的塔克娃已取得硕士学位,并成为了喀布尔大学的讲师,教授普什图语语言和文学。
塔克娃对待学生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并且总是会帮助女学生。
父亲曾告诉她,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就会产生很多的可能性。做事不要只考虑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因此,塔克娃并不在意为师者的荣耀,而是想通过教育为更多人服务。她表示,人生就像一个相互需要和相互联系的链条,自己作为老师教学生,学生也给自己力量,如果没有他们,自己面对的只是空荡荡的四堵墙。
捍卫女性学习的权力
塔克娃称,和绝大多数阿富汗女性相比,她没什么可抱怨的。
她常会想起当年村子里同龄的女子,她们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日子可能还过得紧巴巴的。像自己一样努力的阿富汗女性何其多,可是她们却未必能达成想要的目标。
“(阿富汗)女孩一手忙着锅里的饭,一手还要拿着书,因为她害怕把握不住这个机会。如果某一天她的丈夫、父亲或兄弟说,不要去念书了,那她学习的权利就被剥夺了。”
塔克娃感慨道,一位女性出生在另一个国家,如果走和她相似的成长道路,也许会很容易,但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家,女性受教育是一件费力的事。
阿富汗女性教育——令人尴尬的闭环
阿富汗塔利班表示,在未来的教育计划中,女性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不是在“男女混合的环境”中。条件虽然苛刻,但已经是重大进步。
“塔克娃们”接受了教育,但是更多阿富汗女童的求学之路又该如何疏通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阿富汗约有370万学龄儿童失学,其中女童占到60%。在南部坎大哈、赫尔曼德等省份,女性失学率甚至高达85%,而造成高失学率的主要原因除贫困、局势动荡外,教师短缺是重要因素。阿富汗教育部2017年统计,阿富汗大部分学校普遍缺乏教师和课本,其中教师岗位缺口约4.2万个。同时在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比重约为33%,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一名女教师。
女教师短缺导致大批女孩失学,女生生源不足又使得女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一令人尴尬的闭环如何阻断,是摆在阿富汗新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总台报道员 玛丽娅姆·胡达可 总台记者 唐诗玉 余海芳 徐晓勤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