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8日讯(记者李玉莹)8日,江苏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结果在江苏省人社厅网站公布,349人被直接认定为高级职称。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53岁老戏骨、南京市话剧团有限公司演员王劲松是直接被认定为正高级职称者之一,具体为国家一级演员。此前,王劲松两次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谈表演。在他看来,演员是一份职业,用文艺作品记录时代的步伐是责任和使命,也是职业根本。
王劲松在《破冰行动》中塑造反派角色林耀东。视频截图
江苏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人才不拘,对申报人员学历、资历、职称层级等方面不作硬性规定,而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
王劲松今年53岁,在影视圈工作已有30多年,代表作有电视剧《破冰行动》《琅琊榜》《北平无战事》等。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电视好演员“最佳角色奖”和优秀演员奖、2020年白玉兰国际电视节最佳男演员提名奖、2020年中国金鹰电视节最佳男演员提名奖和2020年华鼎奖“最佳男配角”。
2019年,因在《破冰行动》中成功塑造反派角色林耀东,王劲松人气急升,不少媒体称其是“爆红”。在一个采访中,他坦言,为了“林耀东”这样一个丰富的角色,他等了32年。
记者注意到,王劲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演员这个职业。2019年6月13日,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剧大师班”论坛上,王劲松在演讲中对演艺圈的“不正之风”提出严肃批评。第二天,他的那句“什么时候演员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上了热搜。
同年9月,人民日报刊发王劲松的文章《让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人生》,探讨传统文化和演员之间的关系。王劲松认为,所有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储备。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国人的精气神就在字里行间。
王劲松在文章中坦言,自己从1987年开始学习表演,出演超过100部影视及舞台作品,从演第一个小龙套至今,已经32年。这个职业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艰辛的付出,而演员只有用作品为自己正名。
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202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王劲松文章《入学第一课,永在心中》。他写道:文刚进学校学习话剧表演时,不明白老师为何给新生看电影《英雄儿女》,现在理解了,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用文艺作品记录时代的步伐,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的职业根本。
“演员应用作品告诉世界,今天的中国是温暖的,是可爱的,是强大的,是无畏的。”在文中,王劲松也谦虚地回应外界评价自己“大器晚成”一事。他认为自己还未必“成器”,还在努力中。因为卑微,才不会骄傲。因为经受过困苦,才知如何演绎快乐幸福。因为看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才明白更应该谨慎努力,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我们这个时代。
同一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王劲松的专访视频。在视频中,王劲松说:演员是一份职业。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果演员轻而易举地触及光环和荣耀,请稍稍停留,扪心自问:这些真的完全属于你自己吗?演员的身后,是长长的队伍,长长的道路。
链接>>>
王劲松:让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人生
人民日报报纸版面图。
我扮演过一些观众熟知的角色,但观众并不知道我花了多长时间完成它们。回忆一下时间短的:《琅琊榜》中言侯12天,《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中蝎子19天,《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荀彧20天,《猎毒人》中楚会长7天,《麻雀》中李默群13天……这是我在剧组拍戏的时间,但真的只需要这些天数就可以吗?当然不是。
我1987年开始学习表演,出演超过100部影视及舞台作品,从演第一个小龙套至今,已经32年。这个职业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艰辛的付出,而演员只有用作品为自己正名。
有的观众因为《琅琊榜》中的言侯认识我。言侯身上彰显的是一种士的精神,为知己为理想不惜付出生命,大家欣赏言侯大多因为这一点。表演中如何彰显士的精神?都在细节中。比如,言侯闯一品军侯府时,我先做了一个动作,把帽绳一紧,踏阶而上。这依据的是《史记》:“君子死,而冠不免”。孔子的学生子路正冠而死,此时的言侯已经抱定决心,为捍卫道义可以舍去生命。正冠,表示他准备赴死。剧本的原词是“君子一诺相随”,我加了两个字,“君子一诺,生死相随”。创作,一定是参与了演员的个人意识、个人解读。角色因为演员的主动参与而活泛起来。
演一个角色,就如同在他的生命里走过。我和言侯生命的交汇处,是中国文字的精妙,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实际上,所有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储备。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国人的精气神就在字里行间。
这几个月,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邻家诗话》,一档诗歌庭院雅集节目。12期节目,12首诗词,我们以雅集的方式,多元化呈现中国的琴、文、歌、画、诗、舞、茶。绝美的诗词曾温暖了我们的先人,如今我们以心传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牵系到中国古诗词中,以期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渭城曲》,我深爱的一首诗,写尽了难舍,写尽了情谊。人这一生,无数的别离组合让你在静夜回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独特的一种。《垓下歌》,一段慷慨悲歌,一往情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国人的少年英雄……《邻家诗话》里的这些诗词,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常读常新。
我是古诗词爱好者,以我的一己之见,中国古代诗词不应该是文人墨客的私藏,也不是高台讲堂的谈吐,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年龄、职业、学历,人人拥有解读诗词的权力。当你的生活走到某一个路口,或者人生触及某一个时刻,诗词便会应景地出现在你身边,伸手即可触摸。《邻家诗话》第一集,我们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概90%的中国人都会背诵这一句,但真正读懂,是在你的生命跟思乡关联起来的时候。诗词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它的生命力靠每一个人用生命体验去解读、去传承。
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愿意通过对古诗词的读解,呈现中国人最纯正最善良的美好,传承至今依然激励我们的道德规范。希望这是一档可以“回头看”的节目,五年、十年以后,如果依然有家长或老师给孩子们播放这个节目,教他们这样读诗词,将是我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