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归来》 黄炎培 著 中央党校出版集团 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上,“延安窑洞对”是非常著名的一段论述,毛泽东通过与黄炎培的对话,阐发了关于如何通过民主来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思想。而“延安窑洞对”的最早出处,就是黄炎培先生的《延安归来》一书。
如今,市面上仍能寻见的单行本《延安归来》,只有1945年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发行的繁体中文竖排版。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央党校出版集团特别推出《延安归来》简体中文版,帮助广大党员回顾历史,回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作风,更加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黄炎培其人与《延安归来》
首先要介绍一下黄炎培先生其人和《延安归来》这本书。
黄炎培,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78年出生于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1901年入南洋公学,1904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1905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1917年5月6日,他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他两次被委任为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左联五烈士中的胡也频、殷夫,后来的数学家华罗庚,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罗尔纲,“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董纯才等,都曾从师过黄炎培或在黄所开办的学校就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曾任主席。1945年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个黄炎培没有写在《延安归来》中的细节。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见到黄炎培时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炎培一脸愕然,不知道初次相会的毛泽东何出此言。毛泽东笑着说:“1920年5月某日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你主持会议,在讲话中说中国一百个中学毕业生,升学的只有多少多少,失业的倒有多少多少。那一大群听众之中就有一个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1954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2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先生的次子黄竞武,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参加地下党工作被捕,在上海解放前夕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