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民渭城”筑起百姓幸福城——咸阳市渭城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的调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对千年前渭城人居环境的美好描述。至今咏来,仍让人心生向往,仿佛回到了灵魂的故乡。
8月7日,立秋。经过一年多的辛苦改建,涉及15个小区61栋楼宇2986户群众的旧城改造项目,正式竣工验收。
在过去以“老破小”“脏乱差”被人诟病的文汇路街道光辉片区,一场特殊的“交房”仪式正在举行。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检验旧改工作成色的“试金石”。在通过各项验收后,咸阳市渭城区委、区政府特意加了一项自选动作,向片区接受改造的749户人家,现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请小区业主背靠背打分,现场亮结果,得到了满意率91%的高分。
这是渭城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城市更新,打造幸福新渭城实践中的一个剪影。
渭城区曾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的国都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2017年4月,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大西安的战略部署和《关于促进西咸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西咸体制划转后,渭城区成为没有农村,只管辖4个城区街办,面积17平方公里的单一城市体。
作为咸阳市主城区的核心板块和昔日闻名全国的纺织城,渭城既是老城区,又是老工业区,还是人口老龄化区。区内住宅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础配套设施老化严重;原老国有纺织企业或停产破产、或外迁,空壳化严重;30万人口中,60岁以上人群占到总人数的16%以上。老城区、老工业区、人口老龄化区的“三老”问题凸显出来。
渭城区的高质量发展,抓手在哪里?一个只有城区没有发展空间的新渭城,“新”在何处?渭城区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在何方?
渭城是梦桃精神的诞生地和吴运铎精神的发祥地,这片热土上,从来不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一心为民的担当。当年,赵梦桃满怀深情:“不让一个姐妹掉队”。吴运铎发自肺腑:“把一切献给党”。如今,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绝不能让渭城30万百姓有一人掉队,渭城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情怀,化为对“两个精神”的血脉传承和当代实践。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渭城区委创造性发挥党建首链作用,引领基层治理,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问计于民,求智于民,精准提炼出“为民渭城”党建品牌,用心致力于城市治理,全力打造幸福之城。
城市更新:聚焦老城区短板
进入8月以来,随着围栏拆除向公众开放,在渭城城区核心地段的老陕棉八厂旧址上,建成一所占地108亩、建筑面积9.5万余平方米、设计新颖、建筑精良、配套齐全的高级中学,成了人们争先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陕棉八厂的前身是1937年抗战中创建的西北首家近现代化企业,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陕西第八棉纺织厂,有着80多年的辉煌历史。这里也是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随着企业退城进园,整合重组,只剩下了一片被反复抵押、债务缠身的老厂房。
与此同时,渭城区因为缺少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高中,每年造成大量优质生源不得不舍近求远,出区求学。这成为渭城全区上下的心头之痛和每年区“两会”的焦点话题。
一边是长年闲置的老厂区,一边是群众的迫切需求,渭城区委、区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采用PPP融资模式和EPC建设模式,建成一所高标准的省级示范高中。
“在城区核心地带、黄金地段,政府拿出100多亩土地,不搞房地产,不搞商业体,用来建一所利民、惠民的公办高中,真正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立足长远,为民办好事的决心和情怀。”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教育家唐江澎站在建成后的校园如此感慨。
城市更新是城市的永恒主题和活力之源,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路径和载体,渭城区委、区政府紧紧牵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
老厂房变新校区,首战告捷。更多的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也在同步进行,进入了快速蝶变。
渭城,这个明清老咸阳的主城和建国之初国家重点布局的重要纺织工业基地,不但为我们留存了恒远的历史印痕,也为年轻的共和国衣寒被暖,做出过非凡贡献。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只有城区的渭城,也实在是太“老”了。
渭城区214个老旧小区,占全区住宅小区总量的60%,这些小区年久失修、内涝严重、排水不畅、屋顶渗漏、乱搭乱建……什么是群众的急难愁盼?这就是群众的急难愁盼!什么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真正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处,就是要把过去治理乡村的思维转换到治理城市上来,把全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工作上来,发挥党建首链作用,打一场以旧城改造为抓手的城市更新硬仗。渭城区委、区政府向全区5000余名干部发出了动员令,并正式下发了《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经过摸排,全区214个老旧小区中符合改造条件的达114个。让群众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滨河小区改造,是渭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的首场攻坚战。这个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的安居工程,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共有14栋居民楼,53个单元,736户居民、3200余人。小区道路破损严重、绿化缺失、管网老化、设施陈旧,一半住户为租赁户。底子差、台账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严重,邻里纠纷不断。
“还是党建引领发挥了作用。我们在小区内成立了党小组,要求小区内的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全部向小区党小组‘回家’报到,实现党员共管、党员带头、党员亮身份。并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为每栋楼推选出楼栋长,探索、完善小区自治模式,初步破解了基层治理难的瓶颈。”渭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锦朋说。当时一些群众既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又舍不下自己眼前的小利益,只能一次次用心地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有户人家,我们的干部前前后后做了3个月工作,最后专门派了2名干部远赴内蒙古,找到当事人,向他讲述改造的好处、政府的决心和投入,感动了业主本人,当场签了字。”
在改造中,区上先后投入4070万元,对滨河小区楼宇主体、楼体外立面进行统一风格改造,对楼顶保温防水、楼梯间扶手、窗户、墙面、公用照明等进行了统一更新,并统一安装了单元防盗门,实现了老楼翻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内涝问题,下大力气实现了雨污分流、排水供水管道改造。在此基础上,重新铺设整修了小区内的道路,实现了强弱电入地,第一次划设了停车位,配备了文体设施,进行了绿化景观改造和提升。一个功能缺失,甚至连老人散步、孩童戏耍场地都没有的老小区,一下子变得敞亮整洁、花红草绿、乐意融融。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高兴地说:“咱小区除了统一安装的电线杆,终于看不到胡栽乱立的其他杆杆了。现在住得既安心,又舒畅,也不用让孩子们操心给咱买新房了。”
老城区,微改造。
一年多的改造,全区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约1万平方米,仅光辉片区拆迁量就近万平方米。区住建局一名干部的家就在光辉片区,他带头拆了自家的违建,接着又动员拆了他舅家的,让看在眼里的邻居们既感动又感慨,一下子带动了整个片区的拆迁。
光辉小区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老小区,私加乱盖尤为严重,尤其是一楼住户,屋内常年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平时谁家想单户拆,也拆不了。在这次改造中,政府在拆掉这些“老顽障”的同时,给每户新建了阳台,隔绝多年的阳光照进了群众家里。住在一楼的税老太激动地流下眼泪,说:“几十年的老屋,这下终于见上阳光了。”
旧城改造,解的是民困,暖的是人心。截至目前,全区共投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约2亿元,对43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惠及7644户3万余人。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全面推进,一个个老小区提升了“颜值”、增长了“气质”、充实了“内涵”,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环境整洁、设施完善、安全有序、管理规范、和谐宜居的“美好幸福小区”。
渭城区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推出《关于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做大现代服务业增量,发展综合商业、社区商业,打造城市“半小时”经济圈。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老旧厂房利用提升,吸引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纷纷“入圈”,形成了“咸阳老街”消费商圈、渭阳文旅休闲消费圈、商业3.0时代的轻奢城市商圈、5G新媒体广告商圈……
今年上半年,渭城区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亿元,同口径增长23.5%。
渭水汤汤,千年回望;凤凰鸣兮,于彼高冈。以老城区为主的新渭城,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又一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基层治理:下足“绣花”功夫
对一座城市的治理,说到底,是对服务群众能力的持续治理;一座城市的提升,说到底,是城市的人的提升。
建好一座城,更要管好一座城。治理就是高质量服务,服务就是深层次治理。服务是情怀、是温度、是能力、是水平,更是民生和民心。
渭城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理念,深化城市治理实践,连续多年坚持将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在城市治理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如果说城市治理是在绣花,那么渭城区17平方公里上的298个网格,就是撑开绣花布的那个“绷子”。一针一线,一枝一叶,冷暖之间,总牵百姓。
去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区上认真总结抗疫防控经验,创造性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将全区4个街办、56个社区、358个小区、3389幢楼宇、13.47万户、30.35万居民和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商户门店,逐街办划分为地域清晰、四至明确的298个网格。将辖区管理痛点、堵点、难点、盲点,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
区级财政当年拿出1000余万元,公开选聘298名专职网格员,按照“一格一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要求,使其成为党委、政府深化基层治理的“眼睛”“耳朵”“鼻子”。网格员既是宣传员,又是信息员,还是排查员,更是服务员。“四员”当家,成了群众家门口的“贴心人”,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去年9月的一天,202所社区网格员孙龙,接到他网格内张女士的紧急求助电话:母亲突然离世,家里只有她在。赶到家中后,孙龙为老人擦身换衣,安置停当,又一连几天跑前跑后地为老人注销户籍,办理死亡证明,就忙了个没歇气儿。看着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孙龙,张女士泣不成声:“小伙子,要是没有你帮忙,我真不知道该咋办。”
小网格,大治理。
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形成“街道党建联席会-社区共驻共建协商会-网格(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与“区-街办-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双线并行模式,对全区现行网格优化整合,将综治维稳、信访排查、矛盾调处、环保督察、安全生产等管理事项,全部纳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多网合一”,实现了老旧小区改造与社会治理精准精细有机结合,搭建起小区物业、共建单位、“两新”组织、群众团体服务居民群众的连心桥,累计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2.46万余件,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网格员就如同城市的“织网者”,扎根在社区,守望在群众家门口。
以网格化为平台,以旧城改造为端口,渭城区的城市治理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总揽,充分运用“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两手互动,实招迭出,将社会治理不断向基层延伸。
早在旧城改造之初,渭城区委就结合自身实际和广泛调研,聚焦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党建首链作用,提出“四同步”“三延伸”工作法。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建立小区党支部、同步建立党群服务站、同步优化“红色物业”、同步优化服务机制,确保将党建触角向小区、共建单位、千家万户延伸,着力建组织、建阵地、优物业、优机制。3名以上党员独立组建党组织;不足3名的,挂靠、联合组建党组织,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的基础架构,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穿于老旧小区改造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
“四同步”“三延伸”工作法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城市社区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党建由单打独斗向统筹联动、封闭运行向融合发展、无人管理向多方参与、零散供给向精细多元的“四个转变”,实现了“全天候”服务,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在“红色物业”打造中,街道、社区党组织将物业管理服务纳入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优配强物业党组织书记,以高质量党建促物业高质量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物业服务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目前,全区已组建物业企业党组织16个、小区党支部31个,建立健全了物业党组织属地管理为主、行业为辅的双重管理机制,协助业委会修订居民议事、资金管理等制度,完善“居民反馈、业委会协商、社区把关”的决策流程,推动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驾马车同向发力。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千头万绪,民生最大。近年来,渭城累计支出65.6亿元,投资19.4亿元,实施160个项目,用于民生。投资3006万元实施“智慧渭城”工程,智慧党建、智慧食药监、智慧安监等平台系统已全部上线运行。投资1.1亿元,建成公益公墓4个。投资1700万元的渭城消防救援大队营区投入使用。
安居才能乐业。解决了群众的住房问题,教育、健康、文化事业也逐项提上了日程。实施的振兴渭城文化教育卫生5年行动中,总计投资约11.4亿元,建成了文林幼儿园、区中心幼儿园、渭城中学新校区三所学校。同时,投资2791万元,接收水电十五局医院,并将其改造提升为区人民医院,解决了渭城长期没有区级公办综合医院的困境。投资2689万元,建成了渭城区综合档案馆文化馆,率先在咸阳建成了集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综合档案馆文化馆,改变了渭城人民没有档案馆和文化馆的历史。先后投入1.2亿元建设了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进行生态净化的“渭柳湿地”,建设了利用帝陵遗迹保护的“厚德绿地”;“渭柳湿地”建设荣获2018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奖和2019年美国建筑大师奖(AMP建筑大师奖)。
在城市街景亮化、美化中,投资9900万元率先将咸阳湖北岸渭城辖区的楼体适度亮化。临湖而立高大巍峨的清渭楼,每到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古咸阳第一街的北平街区域,荣获全国夜景照明设计金奖。
渭城的精彩之笔,就是对这座古老而青春的城市深情守望、真情浇筑,使党建首链作用成为古色古香老渭城的“保鲜膜”,成为动能澎湃新渭城的“主引擎”。
党建赋能:擦亮幸福底色
7月20日,全国特奥日。上午9时,在刚刚建成的渭城区党建主题公园,一场残健融合跑,开跑在即。
“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党建引领、奔跑渭城’。开跑前,专门举办了一个由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参加的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区残联理事长牛云说,“本来只有十几个人,谁料想,当我们站在宣誓墙前刚准备宣誓,队伍中就呼啦啦地多出了几十号人。这其中有家属、有观众、有在公园休闲锻炼的市民、还有一位从不远处闻讯坐着轮椅赶来的残疾人党员肖强。当所有人齐刷刷地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时,那一刻,我们的身份都是共产党员;那一刻,庄严肃穆;那一刻,党心、民心一起跳动。”
这是渭城区党建主题公园建成后举办的第一场体育活动。作为陕西面积最大、最具特色的党建主题公园,一亮相,就成为渭河景观带上最亮丽的一道红色风景线。“七一”前夕,全区50多名新当选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在这里,登台放歌,以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出了对党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
党建主题公园占地1500余亩,红色元素充盈其间,主要由“红色华章”入口广场、“红色征程”党史长廊、“红色音符”党建音乐广场、“渭柳清风”茶苑、“渭柳彩虹”驿站、渭柳湿地党群服务站6大红色景观板块组成,是渭城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又一创新举措。几乎同时建成的,还有文林党建主题广场、厚德党建文化园地,三者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形成了“一公园一广场一园地”的党建实景教育阵地。
“这不仅能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也能让普通市民潜移默化地受到党史和党建文化的熏陶,成为受市民欢迎的全天候的党性教育基地,为全区广大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提供了场所,提升了党员在党意识,呼唤全区党员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刚刚从普通社工考录为公务员的青年党员王新锐说。
今年以来,渭城各级党组织将红色传承、精神引领寓于生动的场景之中,不断创新形式,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使“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成了推动渭城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党建文化与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让日常休闲的公园变成一个开放式、共享式、全天候的党性教育基地。
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只有党员亮身份,党建有品牌,党徽才有光彩。今年6月,渭城区委紧贴民情民意、紧扣民生民心实干苦干,顶层设计、科学思维、高点布局,在党建赋能中把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基层基础工作,推出了一整套“为民渭城”品牌和标识,使整个党建工作进入了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的高层次运行。
“为民渭城”品牌LOGO,生动传神,极具现代气息,由五颗颜色不同的心和鲜艳的党徽组成。党徽位于标识正中央,五心向党,簇拥成一朵五彩的“向阳花”,深受渭城广大群众干部喜爱和认可。
“为民渭城”品牌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建首链作用、提升组织力的新载体;是新时代夯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化城市治理的新抓手;是打造“党建高地、民生福地、发展宝地”的新愿景,让城市党建更具吸引力、更富创造力、更有影响力。
目前,全区在各街道、社区和产业园区、商圈市场、商务楼宇等领域建成了常态化组织活动阵地,在社区统一建设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在公园、广场、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处,建设党群服务阵地,形成了“为民渭城”党建服务圈,成为全面、立体展示渭城发展成果的“窗口”、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体现着地方党建品牌的深刻内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诗经·秦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吟唱。而如今,这芦花泛白、水天一色的迷人景象,又重新回到了人们安适的时光里,回应着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渭城既有自然之美,更有人文之爱。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更多是对老年人健康与尊严的呵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区每年用于老龄资金3000余万元,在对2万余名高龄老人发放了高龄补贴的同时,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对55001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不漏一人的免费体检。在社区服务中心,为每位老人建起了独立的健康档案,并实行精细化分类服务,积极推行居家医养、社区医养、集中医养、安宁医养四种医养模式。对适合居家医养者,由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家属子女签订送医上门合同,常年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仅此一项,就惠及6000余位老人;对行动不便,但生活可以自理的,按照网格划分,在社区养老所进行社区医养;对常年慢性病患者和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积极探索医养新路径,通过在公立医院嫁接医养职能,开辟医养专区,解决了老人常年卧床、就医不便、护工难请、拖累儿女的难题,一经推出,床位就供不应求;对身患绝症,濒临生命晚期的老人,实行安宁医养,与专业医疗机构形成救助互动,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亲情服务,做好临终关怀。
新时代的老龄工作,更需要创新。区政府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健康评估、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渭城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探索出具有渭城特色的“5153N”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与此同时,投资1950万元,在13个社区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渭城区创新的“时间银行”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在清华大学全球公共政策案例比赛中获得优秀奖,并作为优秀案例被录入“中国公共政策管理案例库”,入围当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为了最大化地服务好老龄人口,渭城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省内跨区域联办敬老优待证业务,不但极大地方便了外地来渭投靠子女老人的办证问题,也为周边有需求的老人解决了大难题。照看外孙的汉中老人韩阿姨,一直为要回老家办优待证发愁,在和网格员的聊天中得知,渭城就地就能办。没几天,网格员就把证件送到了韩阿姨手中。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时间,全区就办出了4万余份证件,涉及陕南、陕北40多个县区。
党建赋能,精神引领。这座城市处处弥漫着人间烟火的温暖,时时昂扬着向上、向美、向善的文明交响。
好故事,用心讲。
渭城人爱渭城,渭城人讲渭城故事,渭城人为这一方土地骄傲和自豪。区文旅局局长刘波不但在工作中、生活中讲渭城红色故事,还开设了抖音账号,当起主播,“波波谝咸”讲渭城的历史文化,前世今生;讲渭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红色电波、秘密基地。生动翔实,引人入胜,一时圈粉无数,成了受人追捧的红色“网红局长”。
更让人感动的是,73岁的第五任赵梦桃小组组长王广玲大姐,不但积极参与社区义务巡逻,还拉起了一支由20多个老姐妹组成的梦桃舞蹈队,自编自导自演出《梦桃精神代代传》《那年那月桃花开》等10多个节目,讲述梦桃故事、传播梦桃精神,演遍了市区的大小广场,还登上了当地春晚。
同样,崇敬英雄,传播英雄事迹的还有202所社区一群退休的老人们。他们自发组建吴运铎精神研究会,写论文、出专著,将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赤子情怀讲到了中组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部的报告厅……
“为民渭城”,唤起30万干群同心干。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渭城区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党心、民心同频共振,使创业有平台、干事有沃土,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以共建、共治、共享的不懈努力,不断擦亮着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筑起了一座百姓幸福城!(记者:阎晋 魏向荣 张蓉)
(本文系2021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县域老旧小区改造中党建工作的首链作用研究——以渭城区城市更新实践为例[立项号:2021ND04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