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黄永玉笔耕不辍,《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三部《走读》出版

大武汉客户端 2021-08-16 17:52

长江日报8月16日讯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三部《走读》已下厂印制,即将新鲜出炉,恰逢黄永玉先生本月98岁生日。长江日报记者8月16日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该社当日宣布新书预售并向黄先生贺寿。

黄永玉近照。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首部出版至今八年。迄今,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84万字的《朱雀城》,130万字的《八年》,48万字的《走读》(1、2)。黄永玉先生还在继续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将继续出版这部独具价值的体量庞大的佳作。

《走读》书影。

黄永玉先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木刻创作,后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黄永玉是湘西凤凰人,著名作家沈从文是他的姑表叔叔。黄永玉祖上是“拔贡”,负责“文庙”事宜,祖传“砚田”耕种,是读书人家传承。他的爷爷跟随凤凰籍民国时期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做事,他的父亲母亲上世纪20年代分别担任过凤凰男女小学的校长,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

黄永玉12岁离开家乡去厦门集美学校求学,不久,抗战全面爆发,黄永玉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他说自己“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跟着老百姓躲日本人,在闽东南流浪,用脚走过“千里万里”;他当过瓷厂小工、戏剧宣传队美工、美术教员、文化馆干事。紧急的时候,靠着一手“剪影”功夫挣到了饭资,也交到朋友。他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为了生存,和一船舱尸体同行,险乎被抓“壮丁”。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从主人公张序子两岁开始,写他的太婆、爷爷、父亲母亲、姑姑和表叔们一个大家族,和他们生活的朱雀古城的四季时光、风俗民情、各色人物……极尽了鼎盛时期古城的繁华与荣耀。当朱雀城逐渐衰败的时候,12岁的张序子也不得不沿着那条母亲河,漂流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这部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尝试写作的小说,2008年黄永玉85岁重新正式开笔,迄今已逾13载。这部“长河”式的小说沿途景致异彩纷呈,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新作《走读》,跟13年前《朱雀城》在《收获》连载之初的从容、沉稳、诙谐、活泼的风格保持着惊人的连贯与完整。《走读》中,一位刻木刻的年轻人靠在厦门边上教半年小学攒下一张机票,只身登上大上海,以后的日子则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

“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今年98岁的黄永玉,跟百年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新作《走读》里,他有一段自况:“我也不清楚,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不骚心,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更不做借酒浇愁的类似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这大概是“无愁河”三个字的来历,虽然自小到大经历的是满满的哀愁和伤痛,却从不停下来舔舐伤口,只是一味地前行。

《走读》中的张序子,娶了妻室,货真价实地进入了成人世界。小说的长河流经至此,显出了“沉郁”和“凝重”,要真刀真枪搏生活、打世界了。在大上海,贫穷是翻倍的,胆寒是翻倍的,谨慎是翻倍的,用力也是翻倍的。

这部作品专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贫穷的青年木刻家的日常生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序子的种种活动中,那一餐一餐的饭食写得具体,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得之不易。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