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实习生 胡诗曼 秦若楠
一个好听且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代表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和祝福。但如果名字里面出现生僻字,则有可能让这种幸福变成烦恼。8月13日,武汉市民黄先生向极目新闻反映,因为孩子名字中有生僻字 (dí),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各种麻烦,甚至影响到出行、就业,改名也许是惟一的办法。
字繁简体难互通
黄先生的儿子出生于1996年,他们给孩子名字中加入了一个寓意美好的“ (音dí,二声)”字,取名黄 傲,既好听又不容易重名。当年,拿着医院的出生证明,黄先生来到户籍所在地洪山区马房山派出所,给孩子上了户口。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个几乎没有重名的名字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在警方信息系统里面是简体字,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输入法,打出来都是繁体的“頔”字。这样,除了户口本、身份证上都是简体,生活中用到的都是繁体,无法通用。
黄先生说,“由于身份证上的名字与现实生活中的名字不统一,给儿子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去银行开卡只能用拼音代替,在网上也无法购买火车票,只能去火车站到人工窗口买票。就连学信网上的名字也是使用(DI)代替。今年8月初,黄先生的儿子想去外地工作,由于只能输入繁体的“頔”字,导致微信、支付宝无法完成实名认证,便没办法使用扫码功能,黄先生的儿子连出行都成了问题。
让黄先生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当年登记户口时警方信息系统里能打出的字,其他系统却打不出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既然公安部门已经有了强大的字库,为何不能实现共享呢?”
眼下,黄先生的儿子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今年7月,他带着孩子到辖区派出所想将名字改成繁体的 ,但公安系统里却只有简体 字,没有頔这个字,改不了。8月13日,在外地的儿子给黄先生打来电话,表示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放弃名字中的“ ”字,改为同音的常用字。“这个名字用了26年,代表着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实在舍不得改掉。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因名字四处遇阻,改名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建议取名少用生僻字
现实生活, 像黄先生儿子这样为“名”所累的事例不在少数。有媒体曾报道,山东一名考生在高考报名系统报名时,因名字生僻,词库查无此字,只得急忙去派出所改名字,申请临时身份证,才赶上报名截止日期。重庆一市民购买二手房,在银行办贷款时他名字里的生僻字打不出来,贷款办不下来,房子不但没买到,中介费也打了水漂。
据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常用汉字大概6000多个,但是公安人口信息库专用字库有7万多个汉字,甚至包括了不少少数民族的文字,设有生僻字库。但教育部门、银行、航空公司、房产等部门,却没有同步使用这套字库,无法共享很多生僻字。2016年7月,公安部召集工信部、人社部、人民银行等七部委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推动姓名中含有冷僻字身份证在各用证部门特别是基层窗口单位全面正常使用。像“邨”“喆”“堃”“昇”等字原本也属于生僻字范畴,但字库升级后,这些字都变成了常用字。
采访中,有户籍民警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建议家长给孩子取名时尽量不要用生僻字,虽然公安户籍系统能识别录入,但如果社会字库不通用,将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好选用符合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标准的通用字、常用字。他同时提醒,为避免出现像“ ”字的简繁体字库不通用的问题,建议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可以先到公安机关等部门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