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张文岱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谢宁
100多年前,西方著名植物学家E.H.威尔逊(1876-1930)前后4次,历时12年深入鄂西北等中国西部考察,采集植物标本6.5万余份,成功将1500余种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他所著的《中国——园林之母》,成为20世纪对国际园艺学和植物学影响深远的著作。
大量缀着湖北地名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经过引种和改良,被用作温带地区行道树和花境植物,装扮了世界。7月24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箭飞来到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以《湖北植物在海外:发现、引种及影响》为题举办讲座,并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
除了威尔逊的《中国——园林之母》,《湖北植物大全》《湖北珍稀濒危植物》也是她向读者重点推荐的读物。“越是了解湖北植物的丰富性和珍稀性,骄傲之余,每个热爱乡土植物的人越有保住这种优势的责任和使命。”张箭飞说。
西方植物学家寻宝鄂西北
“我的朋友曾开玩笑说,你一个中文系老师,怎么讲起了植物学?我纠正一下,我不是来讲植物学的,我要讲的是植物文化。毕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学文学的本分,由追寻草木之名而进入文学植物学、植物人类学、环境史等的同行实在太多了。”
张箭飞的开场白直率而热情。
张箭飞出生于湖北十堰山区,从小就很喜欢植物。她是国内较早从事风景与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这一曾经冷僻的研究领域,近年随着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而日渐受到关注。
今年4月13日,中国特有、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珙桐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首次开花。这是植物园引种栽培的珙桐30多年来第一次罕见开花。张箭飞慕名前去考察观摩。“珙桐喜欢凉爽潮湿的气候,最宜在1500-2200米之间较高海拔山区的混交林中生长,它能在海拔较低的武汉开花,要拜今春雨水多湿度大,相对凉爽的气温所赐。”
很长时期内,中国独有的珙桐在欧洲和北美更要广为人知。早在1869年,法国传教士谭卫道首先在四川宝兴发现了珙桐,十几年后,在宜昌海关工作的英国医官韩尔礼也在宜昌附近发现了珙桐的变种——光叶珙桐,西方植物学界早早就认识到了它的园林价值。1899年,英国维奇苗圃派遣威尔逊等人前来中国——“首要目标是获得珙桐的种子,其它植物都不重要”。
这些派往中国的“植物猎人”们没有想到,他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威尔逊最初只是为了珙桐来到中国。但他进入湖北西部之后,却发现了一座植物宝库,“每个峡谷都有一些独特的植物——这种丰富得令人惊讶的植物区系,是中国西部的特点;也许每一个新的山谷和山脉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物种。”
张箭飞回溯了西方人的中国西部植物采集史以及湖北的重要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干涉和渗透,英法俄德等列强也盯上了“花之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近两年,张箭飞一直从事“植物交换史”的翻译和研究,对“湖北植物在海外”的引种和传播细节了解得越来越多。不少著名的欧美植物学家、植物猎人乃至博物史学家,以宜昌为据点,展开对周围地区(三峡地区、神农架地区、武当山地区等)植物考察,每个人都斩获甚丰,或采集到大量未曾描述的新属、新种植物及种子,或成功引种最先在湖北发现的中国特有植物,如光叶珙桐、香果树、毛肋杜鹃、宜昌荚蒾、宜昌百合、猕猴桃、巴东醉鱼草、鄂报春、湖北银莲花……
英国学者简·基尔帕特里克在《异域盛放:倾靡欧洲的中国植物》中承认“我们今日花园中的大多数植物来自百年前威尔逊在中国西部的采集”,张箭飞说,我们也需要好好厘清这大多数植物中的“湖北贡献”。
2016年,张箭飞去英国爱丁堡植物园进行学术交流,在标本馆查阅百年前植物园收到的湖北植物标本。当她看见巴山冷杉 、鄂西蜡瓣花等标本夹时,陶醉之情不亚于看到梵高的《向日葵》《鸢尾花》原作。她和学生及学术合作人一起访问花农集市和苗圃,与花农聊天,调研发现:那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花农只要谈起自己栽培的花卉,对于它们的原种来源都能说得一清二楚。那些花农、园丁、苗圃员工们只要听说她来自中国湖北,是威尔逊等人曾经考察、采集植物的地方时,都会非常热情。
“湖北植物的海外影响力,让我和当地许多人结下了草木友谊。”张箭飞说,她的学术合作人Malcolm 教授的花园就有一棵长了多年的毛肋杜鹃,这种杜鹃是当年韩尔礼雇请的当地采集人在巴东发现的,广泛分布于鄂西山区,被誉为“花中贵族”。
最美湖北植物的发现和引种
太多的湖北植物故事值得大书特书,无论是挺拔的水杉还是柔美的湖北银莲花,几乎每一种都有资格列入传奇植物名录。所以中国首部大型植物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开篇就致敬湖北:“探访中国植物,从神农架出发。”
张箭飞说,通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很多人知道了珙桐风靡欧美的绝世之美,但是未必了解引种过程的技术曲折和英法之间的园艺竞争。其实,早在威尔逊到中国之前,法国著名的分类学家佛朗谢就要求他安插在四川城口的法尔热神父提供珙桐种子。佛朗谢认为既然珙桐是由法国人最先发现和最早描述的,法国也应该最先培育出第一株活苗。他敦促法尔热神父赶在英国人之前先把种子送到法国。
但是,珙桐对于生境要求实在苛刻,开花、结果、出芽都需要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完美配合。即便在原产地,要采集到足够多的优良种子也很困难,一棵珙桐的花量不低,但是很少结果,天气不佳的年份,一颗也没有。折腾了几年,法国用法尔热神父采集到的37颗种子只培育出一株活苗。姗姗来迟的威尔逊倒是运气特好,几番搜索,他在巫山同一地点发现了11棵珙桐,等到1900年的11 月,他喜获“种子大丰收”。这种硕果累累的盛况此后再也没有遇到。维奇苗圃就是利用威尔逊到手的这批种子,最后育出1.3万盆幼苗,抢占了英法两国的园艺市场先机。
如今,绽放于欧洲北美各大名园的鸽子树基本都是光叶珙桐的后代。因其珍稀,散落在欧洲各地的珙桐,都被有关机构编入名木清单进行保护管理。
不止是珙桐,不少来自湖北的花木,都受到了博物馆珍宝的礼遇:精心照顾,备受关注。比如被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乔木之一”的香果树,在张箭飞看来,就是一种“孤标傲世偕谁隐”的植物——1887年,韩尔礼在三峡地区发现了它,1907被威尔逊引入北美,直到1994年才第一次开花,而英国第一棵香果树树龄长达75年才首次开花,1987年开过之后再没开过。即使在它的被发现地和原产地,香果树非常挑剔光、热、土壤条件,又受限于生境萎缩和退化,天然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很差,人工栽培和迁地保护都很困难,已是濒危物种了。打个比方,珙桐是湖北植物大观园里的薛宝钗,生命力比较坚韧,异地适应能力较强,颇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从容风度,相形之下,香果树就是林黛玉,“一样开花为底迟”。非常幸运的是,神农架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香果树,说它是阆苑仙葩,一点都不夸张。
大叶醉鱼草由韩尔礼在巴东发现,威尔逊引进到英国后,它极为适应英国许多地区多石和贫瘠的土壤,很快遍地蔓生开花。在英国铁路沿线、垃圾场、工厂废墟,随处可见。
然而很遗憾的是,在醉鱼草的湖北家乡,我们的绿地和公园很少利用醉鱼草耐干旱、耐贫瘠、低维护的优点以及“招蜂引蝶”的芳香气味,创造更有乡土气息的生态园景,反而对南美植物柳叶马鞭草(人称“假薰衣草”)情有独钟,“这个现象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乡土植物宝藏不够了解。”
张箭飞还提到了湖北的几种报春花,如鄂报春、宜昌报春、巴蜀报春等。在19世纪晚期,在三峡地区、神农架地区的石灰岩山间,一到春天,到处盛开芳香的粉红鄂报春,蔓延数十里。西方人将鄂报春引入欧洲后,与欧报春杂交,经过一代代优化育种,携带鄂报春基因的各种报春花,成为色彩绚丽、花期漫长的大众植物,广受人们喜爱。
每一种湖北植物都在呼唤它的传记作者
“欣赏植物不一定非要远征蜀黔滇藏这些西部花园,其实只要有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一平米绿地也充满了美好和惊喜。一般景观做得不错的小区至少会有30种以上的观赏植物,一年四季,观叶,观花,观果,甚至观树皮,都很有意思。”张箭飞说。
每次外出演讲,她一定会热情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武汉大学。在她看来,坐拥木本66科、154属、276种、16种珍稀濒危的武大校园,就是一座规模可观的植物园。
日常生活中,张箭飞喜欢观察和思考身边人与植物的关系,而乡土植物与文学的关系,更是她的教学和研究范畴。比如,她给选修《植物人类学》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之一,就是调查自己家乡的乡土植物,不少同学的作业呈现出“小角落”植物文化和信仰,丰富了地方植物志忽略的细节。
谈到有关湖北植物的书籍,张箭飞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有些破旧的《湖北植物大全》。由武汉植物园郑重教授撰写、30年前出版的这本书,收录了5000多种湖北乡土种子植物、常见和栽培植物,“资料非常详实,特别是湖北特有和珍稀植物,书中都会标出比较具体的地点。”
“这本书的序言有几句写得非常好,‘荆楚形胜、四季迭新;南北兼备、得天独厚’,精准概括了湖北植物区系的区位优势:华中植物区系、华东植物区系、中-日森林植物亚区、南北植物区系过渡带……总之,湖北植物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区植物,有些植物与近北极植物还有亲缘关系。所以,湖北是全国温带植物区系发育的摇篮,豪拥1300种木本植物,居全球同纬度地区之冠;拥有全国古树名木总量的27.5%和44种珍贵树种(有的属于中国特有的单型科或单属植物),是当之无愧的古树第一大省。”
张箭飞还热情推荐了《湖北珍稀濒危植物》,这是王玉兵、梁宏伟、陈发菊、王希群、陈潭清等多位专家历时10年野外考察完成的成果。“秀美的湖北,其风景气质的一部分,就是由利川水杉、武当玉兰、保康牡丹、宜昌蔷薇等等这些美丽的植物塑造出来的……每一种湖北植物都在呼唤它的传记作者。”张箭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