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驾车行驶在S228公路上遇到骆驼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 甘肃金昌报道
历经五十载人生,“谢大脚”从这个世界匆匆离开。13日清晨,上千人自发来到甘肃省金昌市金昌安详园殡仪馆,送于月仙最后一程。
在告别仪式的前夜,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公安局发布公告称,将在于月仙出事的S228线公路增设测速监控设备,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短暂的仪式
告别仪式,只进行了半个小时。13日早6时20分,天才微微亮,已经有不少车停在殡仪馆门前。6时30分,赵本山夫人马丽娟来到泰山厅。本山传媒刘双平、马瑞东等人也到达了殡仪馆。接近7时,殡仪馆停车场停满车辆,送别的车辆沿重庆路依次排开。十多分钟后,临停车辆绵延数公里,交通一度拥堵。
7时22分,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殡仪馆方面表示,应于月仙家人要求和疫情管控,当天的仪式一切从简,并禁止社会人士进入祭拜。白班出租车司机顾师傅,接到了当天第一单,目的地正好是殡仪馆。乘客下车后,他索性把车停在附近,顺便送“谢大脚”一程。
8时10分,聚集在门口的市民被工作人员开辟出一条道路。随后,灵车从殡仪馆缓缓驶出。
“流浪”的骆驼
从金昌安详园殡仪馆往西数十公里,行驶在于月仙出事当天的阿拉善右旗S228公路,全程可见三四个骆驼群。
阿拉善左旗的骆驼养殖户小何说,这条路上,每年都有骆驼被撞死。有些网友觉得不该让骆驼上马路,甚至提出禁养骆驼,“这些网友不了解事实”。
小何介绍,在阿拉善左旗,骆驼大部分都是散养。右旗因为骆驼奶产业发展快,不少养殖户把能挤奶的骆驼圈养,没有奶的也是散养。主要是圈养喂饲料成本太高,仅靠卖骆驼肉,圈养会入不敷出。“散养骆驼,就基本不用管它,让它们自己跑。”小何说,骆驼特别能跑,有时候一天就跑到五六十公里以外。沙漠戈壁干旱少雨,骆驼口渴时会回到基地喝水,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外“流浪”。
“框起来”不现实
并非每一峰骆驼,都能卖出上万元的价格。“肉越多,价格越高。”在阿拉善从事驼肉收购的黄老板告诉记者,刚出生的骆驼第一年收购价为四五千元,长一年后涨到七八千元,三四年后才能卖一万多元。
阿拉善右旗具有多年骆驼养殖经验的图老板说,卖骆驼肉基本看天,如果当年雨多草茂,骆驼吃得好长肉,就能卖个好价钱。“我目前主要做骆驼奶产业,靠圈养来提高骆驼奶的产量。”
拥有三十峰骆驼的小型养殖户孟先生告诉记者,10年前,家家户户都养牛羊马。专家说这些硬蹄动物大面积散养,踩踏时容易加快草场的沙化,于是七八年前,阿拉善政府开始引导牧民养殖软蹄骆驼。
“要把散养的骆驼‘框’起来,不太现实。”小何说,两三百峰骆驼需要几万亩草场供应,没法做围栏。如果把公路全部用栏杆拦住,不仅骆驼无法大面积移动,就连牧民放牧的摩托车都没办法骑。
需要减速的公路
8月11日至13日,极目新闻记者多次往返该公路,发现道路两旁确实有骆驼出没。12日下午,记者还碰到几峰骆驼在路中间悠闲散步。
“因为公路相当于直接对沙漠进行了切割,骆驼需要活动空间,就会过马路。”养殖户图老板称,下雨时雨水会存在道路两侧的排水沟,所以周边植物生长比较茂密,也吸引了骆驼来觅食。
记者2天走了四趟该路,发现九成以上的车辆速度都超过了最高限速80公里/小时。长达百余公里的S228公路,肉眼可见的测速点只有一到两个。记者努力寻找,也没找到“注意动物”等相关提醒指示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