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现代城市治理的“浦东方案”

解放日报 2021-08-13 08:28

7月18日,位于临港的上海天文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立即成为上海市民的“打卡地”,场馆将每日参观票数量增加到5000张,仍一票难求,人们可以在馆内的“征程”展区看到由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珍贵月壤。

就在天文馆开馆10天前,浦东美术馆也揭开了神秘面纱。美术馆位于小陆家嘴核心区,占地1.3万平方米。如果将这片区域拿来出租,每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如今这里是一座艺术殿堂,从透纳、莫奈到埃利亚松,人们在上海的“黄金宝地”享受着艺术盛宴。

从全球最大的天文馆到最“昂贵”的美术馆,这些“浦东之最”和过去的有些不同,少了一点“硬核”,多了一些软实力的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浦东要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整体城市面貌“高大上”与“小清新”兼具,浦东的这些“不同”,正是城市更深层发展进步的体现。

再造一个“新浦东”

1992年11月20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三楼,来自全球的顶级规划设计大师们围着五个精心制作的陆家嘴规划模型各抒己见。日本设计师的模型形似一个集成电路板,意大利的方案是一个椭圆形城堡,英国人贡献了一个古罗马角斗场的构想,法国人的设计则充满现代抽象派的浪漫……

如今,上海人已不再对这些现代化城市的规划感到陌生,反而是那陆家嘴的最美天际线,愈发让全世界叹为观止。

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生态系统,不仅承载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更容纳了人与人之间细小的生活空间,不仅关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更关乎城市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以及渗透到城市肌理的治理、监管和运行等方方面面。

上海和浦东对于建造一座理想城市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息。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整座城市走上了整体转型之路,上海开始像一只头雁,带领着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时隔30多年后,中央再次赋予浦东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而这次,浦东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到2035年,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到2050年,浦东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成为全球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

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就是未来浦东城市面貌的侧写,这幅蓝图也意味着,浦东城市建设将拉开新的帷幕,在新时代再造一个“新浦东”,箭已上弦。

城市大脑的升级之路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四楼A区,有一块颇为有名的大屏幕,跳动的画面和数字实时显示着在1200多平方公里浦东区域内,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传回来的信息。作为浦东“城市大脑”的载体和象征,如今它又有了新版本。

今年4月8日,上海浦东“城市大脑”升级版首次上线,将原来的104个经济治理场景、50个城市治理场景、11个社会治理场景,统一整合成10类57个治理场景。

这对浦东城市升级来说意味着什么?不妨回顾一下“城市大脑”的迭代历程。

城运中心科技信息部负责人蒋彬的办公室位于城运中心四楼的C区,他从2017年开始参与“城市大脑”组建。“浦东最早提出建设城运中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无非是建了个指挥大屏。”蒋彬说,“城市大脑”的价值,远不只是一块大屏幕。

如果把浦东比作一个人,那么活跃在区域内的数据就是观察这个人是否健康的生命体征。“城市大脑”的优势在于用一个平台感知全域,并整合区应急办、公安、120急救中心、城管执法、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设交通等众多城市管理一线部门的数据和资源,实时共享,联动处理。这便是2018年浦东上线的“城市大脑”1.0版本。

“当时城运中心的框架已经搭建好了,难就难在把各个委办局分中心‘搬’到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蒋彬回忆,由于缺少共享机制,“每一次要数据,比讨饭还要艰难”。

2019年,浦东“城市大脑”升级到2.0版本,打通了不同部门的信息和技术壁垒。对于一条路的管理,城运中心可以把环保、交通、建管委及道路养护部门等单位联动起来,让效率大大提高。

这无疑是一个飞跃。但这时又有人提出:如果用场景的观念来看,一条路,本身就是一个场景。为何不围绕一个场景总结出一套处理机制,在有需要的时候能迅速激活?

2020年,“城市大脑”3.0版迭代升级,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应用场景建设来牵引智能化推进。城运中心从“企业侧”和“居民侧”的需求出发,梳理出57个可以集中处置的场景,并创造性地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统筹起来。

“过去浦东在经济治理、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三个领域各自都有创新,已经走在最前列。”市委党校数字政府建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勇说,浦东要发挥引领作用,下一步要建立更深层次的统筹。

更深层次的统筹,意味着平台不仅可以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而且不再区分三大治理领域,将涉及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的“三合一”环节彻底打通;意味着“城市大脑”实现的不再是现时现刻的治理,而是动态过程的监测,对未来发展做出研判,推动更科学地决策,更合理地配置资源;也意味着浦东的城市治理将从以部门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各部门依据职责各司其职转向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主动跨前、协同联动、集成服务。

“人民城市”实践地

上海话中有一句谚语叫“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海人的细腻性格。超大城市的治理之道要结合所在城市的个性。精细化管理,就像是为上海量身打造的治理模式。

最近,蒋彬和他的团队发现,城市里的智能传感器越多,基层人员的处置压力越大。智能噪音管理系统十分灵敏,一辆公交车经过就会发出警报,但工作人员到现场时车辆早已经开走。小区晚上没有停车位,有居民把车停在消防通道上触发了警报,是否要连夜处理成了居委干部的“终极难题”……

“更科学的城市治理系统是要给基层减负,而不是为了生成一张处置工单。”这是蒋彬对“引领”二字的理解,也从某种侧面反映出引领区建设的内涵。

自浦东推进城运中心建设以来,上海其他各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城市大脑”也在逐步建成。当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当一块智能大屏幕已经变得不那么稀奇,浦东的引领优势在哪?

城市管理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是要在精细化、科学化方面做深做实。让技术充分融合于业务实践,实现机制创新、流程再造,这才是上海和浦东的优势。而检验其成效的标尺,就是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城市大脑”平台上,市民可以通过“随手拍”上传各类城市数据和城区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上,浦东通过老旧公厕改造成的“暖亭”共享生活空间等微更新设计正在走向全国47个城市。今年,浦东将持续做强“家门口”服务体系,扎实推进18个民心工程和10类35项民生实事,新开工开办学校25所,加快一批市级医院重大项目建设,“东西南北中”7个大型养老机构年内竣工4个,推动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足球场、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开放,推进陆家嘴和世博“双水环”建设,推动世博文化公园北部区域、滨江森林公园二期年底开园。

这一系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既要实现具象化,又要推进制度化。如果说“现代城市治理”有一个“浦东方案”,那么这两者的结合,当是其中的重要意义。

城市治理,最终是为了人。未来的浦东,将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实践地,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记者 黄尖尖 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