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8月6日讯 6日记者从中科院水生所获悉,在2021年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荣获杰出应用藻类学家终身成就奖(Distinguished Applied Phycologist Award),成为目前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
中科院水生所介绍,我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荒漠化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10倍,加强荒漠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刘永定及其团队对长江、黄河、黑龙江流域及北方干旱区陆生藻类开展了广泛研究,揭示了荒漠藻结皮的物理结构、发育过程及其胶结机理,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典型荒漠蓝藻在严酷条件下生存适应的能力与机理,证实了藻类生物结皮在固沙、成土、拓殖方面的潜能。在此基础上,开创了“荒漠藻人工结皮综合治沙及工程化技术”,实现了荒漠藻的工程化培养和“藻—草—灌—乔”整治荒漠化环境工程技术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等地区推广应用,发挥了固沙、抑尘、成土、培肥、育草、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生态效益,丰富了防沙固沙的手段和技术,开辟了新的生态修复途径。
刘永定从事藻类学研究40年来始终面向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一如既往地重视现场工作,长年驻守野外工作站点,系统揭示了微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规律,创造性地将基础性研究成果发展为环境整治的工程技术,在内陆水体藻类环境生物学及环境治理、干旱退化土壤蓝藻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地外空间藻类生物学、微藻资源利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水华蓝藻生物学研究与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面,刘永定作为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863项目“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重点课题“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课题首席科学家,带领研究团队揭示了内陆水体有害藻类水华暴发的生理生态学机制,提出了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发生、发展的阶段论,建立了稳态转换模式下五个阶段划分和表征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不同稳态阶段特征的指标体系,并阐释了环境治理的“三大节点、十大原则”,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实施与之相应的环境生态工程,实现了以控制藻华、恢复水生植被为主要措施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同时,通过对蓝藻水华藻—水分离的理论、技术和水华蓝藻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建立了机械清除聚集型藻华并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
刘永定是国内最早开展藻类空间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在我国率先建立了以长期生命保障为目标的二元封闭系统和自组织封闭系统,完成了六次返回式卫星和两次神州系列飞船的空间飞行研究,并牵头研制了兼容33种生物且具备遥测手段,可提供遥控、程控操作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用实验数据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并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在火星建立基于微藻的生命保障系统的科学构想。鉴于其在空间生物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刘永定2016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