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刘中灿
实习生 李磊
1963年,216位来自湖北襄阳、孝感等地的新兵,登上了火车,开始他们的军旅生涯。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当时还不知道,他们成为了初生的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的第一批学生兵。
在这些导弹兵中,走出了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葛东升等一批我军高级将领,走出了全军十大英模人物之一——“导弹司令”杨业功。他们见证了年轻的中国地地导弹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第二炮兵到火箭军的历史跨越。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极目新闻记者寻访到当年的湖北老兵莫家勇,听他讲述这群把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国防事业的导弹兵们的故事。
从南漳坐闷罐车到武汉,市民让路让他们先上火车
已经77岁的莫家勇,回忆起1963年的那个夏天,还是难掩激动。“那时候还是8月份,还穿着背心短裤,就换上了崭新的绿军装。”
从莫家勇的家乡南漳县到武汉,当时还没有直达的火车。他和南漳县的另外7个新兵一起,先坐卡车到襄阳,和其他县应征的新兵一起先集中。这时候他才知道,在襄阳应征的新兵一共有150人,都是初高中毕业,这在当时算是相当高的学历了。同时和他们一样准备到武汉报到集中的,还有来自孝感地区的新兵,一共有216人,这其中就包括应城县的杨业功。
1963年,襄阳还没有通火车,汉丹铁路还在建设,只通到随县。莫家勇和战友们一大早起床吃饭后,坐着卡车,从襄阳开到了随县。第一次坐火车的他,看到的是一列绿皮火车,几节打开车厢门的闷罐车。
当时的汉丹线还是单道试运行状态,加上一路上要给其他火车让道,从随县到武汉,100多公里竟然走了将近一夜。到达武汉汉西火车站,所有新兵放下背包,就跑向厕所。因为闷罐车里,没有厕所,很多人都憋了一路。
在武汉休整了一天,第三天他们打起背包,走向当时的大智门火车站。在这座“老汉口站”里,赶火车的人流熙熙攘攘。但当大家看到新兵们整齐的队伍走来,纷纷让开一条道,让他们先上火车。他们从武汉奔赴西北,开始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岁月。
西北大漠练新兵,刻苦锻炼基本功
来到大西北的新兵们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组建不久的第二炮兵部队的中坚。
莫家勇说,来到西北,首先让他感到惊奇的是,明明是夏天,中午睡觉时,教员却要他盖上棉被。他躺下不久,果然就感到丝丝凉意,不盖上棉被就会感冒。接下来,他还感受到了这里更多的不同:家乡的小麦在春天就收割了,而在西北,9月初才刚刚开始收割小麦。
而大西北的冬天,让莫家勇和战友们感受到了当地的艰苦。
“在室外手不小心碰到金属制品,时间稍久一点就会被冻在一起,弄不好还会撕下一层皮来”,莫家勇说,刚去的时候,毛巾放在脸盆里忘了拿起来,当想起来的时候已经冻得硬邦邦的。冬天练队列,北风呼呼地刮在脸上,就像刀子刮过的感觉,拳头冻得像红皮萝卜。头上冒出的汗,到头发尖被冻成了立起来的“冰柱”。有些战友已经冻伤,但仍然咬着牙训练。在地上趴着练习瞄准射击,起身的时候才发现,衣服都湿透了,冰雪地上,留下一个人形的身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这些新兵们,没有一个退缩,每一项训练科目,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莫家勇在部队被分配做报务员。每天清早,他会趁吹起床号前,穿上厚厚的军大衣,戴上皮帽,跑到部队的包菜地里,抓紧时间背密码。用功久了,枕头上全是掉的头发。为了掌握当时还没有普及的汉语拼音,新兵们还向部队子弟小学的孩子们“拜师”,10个新兵跟10个小学生学习、巩固,直到能熟练掌握。
1964年,在兰州军区比武中,由莫家勇等10名湖北新兵组成的通信班,在比武中获得无线电收发报第一名。比赛结束后,军委炮兵司令员吴克华中将和他们一一握手,“鼓励我们要继续努力,做过硬的革命战士。”
从西北到南方丛林,脱一层皮锻造“铁军”
莫家勇所在的部队,是新中国第一个导弹营。“听老兵们说,我们是1959年组建的,当时只有百十号人,还有苏联留给我们的一枚解剖弹”。他在部队的老班长王贵生,曾参加过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欢送部队的活动。就是这支被周总理称为“独苗”的部队,在后来的发展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为新中国一支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1966年,经周恩来亲自命名,这支部队有了自己的正式称号:第二炮兵。
初生的二炮部队,面临着各种困难。莫家勇训练是使用的苏式报话机,刚开始由于方法不当,三根手指头从发红到起泡,再到皮破肉烂。他咬着牙坚持训练,“反复地破皮流血,最后手指头竟然长出了茧子。”而他的动作也终于能协调一致,和键盘成了亲密战友。
1968年,因部队调整的需要,莫家勇跟随新组建的地地导弹某团,驻防到南方的发射基地中。这里山峦叠嶂,丛林茂密,但也隐藏着重重考验甚至危险。有一次刚回到临时宿舍,推开门,他赫然看见一条吐着红色信子的青蛇盘在床上。由于气候潮湿,很多人都得了浑身瘙痒的怪病,在经历了发冷发热,跑肚拉稀等一系列症状后,莫家勇发现,最后大家全身上下都换了一层皮,所有的难受竟然随之消失得干干净净。
“这层皮肤才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永久长期生存的皮囊。是自然逼迫我们脱胎换骨。”
退役后仍关注老部队,遗憾和杨业功的约定没能实现
1969年,莫家勇从部队退役,回到武汉工作。此后几十年里,他一直挂念着曾经的老部队。但在当时,第二炮兵还是一支披着神秘面纱的部队,几乎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公开露面过。一代又一代导弹兵,默默地在大漠深处,在高山密林,在洞库基地里,守护着国家安全。为了严守军事秘密,即使退役之后,他们也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儿,在部队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业,只能违心的告诉亲朋好友,几十年背着在部队当炊事员,饲养员的身份。
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这支“神秘之师”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揭开神秘面纱,也让莫家勇兴奋不已。从那以后,每次看到阅兵,他都激情澎湃,心中盼望老部队能走出来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他在二炮方队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一起从湖北参军的老战友,二炮某基地司令员杨业功。“看到他高举右手向天安门城楼致礼,我感觉身临其境,老部队,老战友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这是我们老部队的光荣,也是我们老战士特别的自豪,祖国的大国重器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敢于亮剑,威镇五洲四海,中国人民腰杆挺得更直更硬!”
就在这次阅兵之前,在北京看望老战友时,莫家勇就见到了杨业功。二炮某基地正是他们当年服役的老部队,杨业功还盛情邀请他,有时间回老部队看看。但因为忙,几年都没能如愿,没想到2004年杨业功去世,这个约定成了永远的遗憾。
如今,杨业功和莫家勇的老部队,有了更响亮的名字。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火箭军授予军旗并致训词,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火箭军。2020年11月,莫家勇终于回到了老部队,在那里,他不仅看到了众多老战友,还从年轻的火箭军官兵手中,接过了一尊纪念牌。纪念牌上,写着周恩来总理送给这支部队的亲切评语:“东风第一枝”。
如今,“东风第一枝”已有了一个更响亮的称号:“东风快递”,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正在追随当年这些湖北新兵的脚步,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