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常宇、齐剑东)7月22日,因尿毒症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接受肾移植的王先生康复出院,他也是第7000位在该院接受肾移植手术而获救的患者。
“同济医院是中国器官移植的发源地,1977年开展首例肾移植,到今天的第7000例,我们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前来为王先生查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说。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介绍,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同济医院单次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肾移植受者为38年,2000年以来肾移植受者1年、5年、 10年存活率分别为98.2%、91.1% 和74.2%。这些指标,充分说明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无论是数量与技术,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开展肾移植40年来,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同济医院可开展联合移植(胰肾、肝肾、多器官联合)、跨血型肾移植、多次移植等,并创造了许多纪录:1989年开展的第一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存活18年,是国内有功能存活时间最长的胰肾联合移植受者;1999开展的第一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存活19年,是国内有功能存活时间最长的肝肾联合移植受者。近年来,通过血浆置换、IVIg、良好的配型、适当的诱导治疗和抑制方案等措施,同济医院突破瓶颈,开展了高致敏患者肾移植。与此同时,对于特殊人群的肾移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世界最小供体(孕33周早产2天,体重1.8公斤)已移植存活7年;成功实施我国最小的儿童肾移植,受者仅2个月26天。
目前,全国每年约30万人需要做器官移植,但能获得移植机会的不足2万人,供需比例约为1:15。同济医院通过病理、临床资料评估开展老龄供肾(边缘)移植,目前最大的移植供者73岁,最大的移植受者86岁,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肾源紧张的问题。
“不止是肾移植,我国器官移植总体上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陈知水表示,希望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对于器官捐献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更多器官衰竭患者能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