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聂文闻、彭锦弦)心脏移植供体还需等待,可已经衰竭的患者心脏会随时危及生命,此时,争取更多时间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生的机会……近日,31岁广东心衰患者在汉完成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Extra-VAD,磁悬浮体外左心室辅助装置)手术,并于12天后成功等来“供心”,实施心脏移植手术。至此,国内首款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有望上市后为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赢得“生机”。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为3.3亿,其中心力衰竭患者达890万,而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希望。但由于可供移植的心源有限,每年约有20%左右患者在等待匹配的供心过程中逝去。因此,研发出人工心脏,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功能、维持血液循环,让患者度过困难期,为心脏移植争取更多时间,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
体外人工心脏技术目前被国外主导,选择十分有限,且设备价格昂贵。三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经过三年探索,进行几十例大动物实验,最终研发出对血液系统保护更好、更有利医护人员临床管理、使用费用相对低廉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Extra-VAD)。来自广东湛江的程女士,近日来到协和医院,被确诊为急性心衰,全心扩大,亟须心脏移植。在等待供体移植的过程中,尽管采用多种方式治疗,她的病情仍迅速加重,随时可能生命告急。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立即组织全科讨论、仔细评估患者病情,最终决定用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Extra-VAD)帮助程女士先渡过眼前的难关,为等待供心赢取时间。
6月25日,董念国团队为程女士实施了人工心脏接入手术,分别从右侧肋骨与腋动脉插入两根插管,让她的血液从左心房引出,经过体外一个苹果大小、形似蜗牛的泵,再通过控制器泵回到体内。人工心脏就像个超强“马达”,让程女士“疲惫不堪的心”得以休息,帮助维持全身血液循环,辅助急性心力衰竭的她“熬过”困难期。
术后10小时,程女士拔除气管插管,3天后开始正常进食,5天后她推着控制器下床活动。手拿救命“蜗牛泵”,她笑着对照顾自己的医护人员说:“太神奇了,连上它我的心立马不疼了。”12天后,程女士等来了适配供心。7月7日,程女士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术后,她恢复良好,现已转入普通病房,不日将出院。
“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安装创伤小、恢复快,上市后价格也有望更合理。它能为心脏移植做很好的过渡,让暂时无法适配到供心的患者等得起,用得上。”董念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