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阮占江 通讯员 蒋海松
7月17日,湖南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法学期刊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湖湘法学评论》创刊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教授、《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法学期刊发展大计。论坛由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湖湘法学评论》主编屈茂辉教授主持。
据介绍,经过新闻出版署今年审批,湖南大学之前主办的《经济数学》更名为《湖湘法学评论》,依托湖南大学法学院进行建设。2021年9月将首次出刊。《湖湘法学评论》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法治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实证研究特色,服务法学理论创新和法治中国建设。与会专家表示,《湖湘法学评论》的成功创刊,不但是湖南法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法学界和法学期刊界的一件喜事,振奋人心,未来可期。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指出,《湖湘法学评论》的创刊,在我国法学期刊方阵中又增加一支劲旅,优化了法学期刊布局,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将《湖湘法学评论》办成精品名刊,他建议应注重价值导向,做好思想引领,依法依规办刊,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承湖湘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发扬毛泽东当年办《湘江评论》的精神,以宣传最新思想为办刊宗旨。继承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依托千年学府和和湖大法科的深厚底蕴,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的伟大复兴;推出精品栏目,凝练办刊特色,以风格树立品牌,用特色铸就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出,相对于庞大的法律从业者和法学院的数量来说,对比其他学科,法学期刊严重偏少,严重制约了法学的发展,影响了法学人才的成长。新刊创办,确实可喜可贺,未来可期。法学期刊建设应做好“抓基础、有特色、高质量”的“九字经”。要注重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中基础性大问题,而非仅仅关注局部性暂时性问题;应守正创新,针对热点难点,推出重大策划,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高水平论文是刊物的生命,要从选题到审稿严格把关。
北京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姜明安发言提出,办好刊物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技巧,但最重要的不是方法与技巧,而是办刊旨趣与指导思想。既要坚持主义引领,又要有问题导向。历史上《新青年》与《湘江评论》的成功即在于兼顾这两者,不是空洞的高谈主义,要谈问题,但也不是琐碎的讨论,而是有价值关怀。要聚焦法学界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又要对此进行精深的学理研究,注重法学的价值引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发言建议,在栏目设计上,应注重包容性强,面不能太窄,点不能过细,否则难以为继;热点当然要聚焦,但热点也常变换,必须守正创新;要培育地方优秀作者和可持续的作者队伍;选题不能仅关注法治研究,也应包括有价值的法学教育探讨;注重地方法治中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理论提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代表《中国法学》杂志社提交了贺词。贺词指出,我们相信,《湖湘法学评论》的创办,将为法学期刊发展带来新能量,为法学研究创新增添新动力。期许新刊站在法学学术和法治实践前沿,回答法治“时代之问”与“中国之问”,早日办出特色品牌,早日办成大刊名刊。
黄文艺提出,新时代办好法学期刊要有新思路新要求,建议要发挥好五种作用:法学学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术组织和策划,推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创新;法治中国建设思想智库作用,为良法善治提供智力支撑,;优秀人才孵化器作用,服务法学人才,培养法学人才;法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规范学术交流,推动中外法学交流;法学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应推动学术争鸣,批判学术不端,引导大家做真学问大学问。
经过讨论,与会专家达成诸多共识。专家们表示,法学期刊是荟萃和展示法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对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法学研究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为推动法学期刊创新发展,应坚持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凝练办刊特色,树立风格品牌,关注中国问题,为良法善治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的特色,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作者队伍;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法治经验进行理论提升,讲好新中国法治和法学故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法学自信,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