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归来武昌城

湖北日报 2021-07-18 08:08

黄梦云 摄

一纵三横九板块,英雄咸集城门开。

人文生态促发展,创新融合新时代。

武昌古城黄鹤归,四海宾朋闻名来。

长江潮头千帆竞,英雄儿女续华彩。

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

唐代诗人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让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名楼成为蜚声中外的荆楚文化符号。

作为武昌古城历经1800年风雨沧桑的见证,它曾于静好时守望江城烟火,也曾于危难时凝聚天下人心。

千年历史名楼飞檐上高悬的明月,铭记着英雄城市的初心如磐。踏上新征程,大成武昌正舒展开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瑰丽画卷。

7月16日晚,“中国·武昌古城推介光影展”在黄鹤楼精彩上演,与两江四岸灯光秀交相辉映,绘就英雄城市不夜天。

新时代的武昌人,用一场无与伦比的光影盛宴,镌刻这座千年古城的梦想与荣光。

此次光影展,以诗意审美结合现代技术,在黄鹤楼上打造出丰富精彩的视觉大餐。

《古城初心·千年芳华》《古城焕新·文脉复归》《古城创新·砥砺前行》三大篇章,展现武昌古城的活力之美、生态之美、创新之美。

九座形态各异的武昌古城城门巍峨矗立,时光于其间静静流淌、熠熠生辉。

这里有传承千年、人文生动的老故事;也有创新奋进、青春出发的新故事。

这里有革命光荣、英才汇聚的红色故事;更有烟火市井、温暖人心的里巷故事。

五彩霓虹织锦绣,千重光影谱弦歌。

光影展构建起武昌古城“一纵三横九板块”的空间格局,多层次、立体式地讲述着她的光辉历史和现代活力。

光影变幻间,让街区可以漫步、让建筑可以阅读、让城市富有温度。

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呈现“视觉大餐”,更奉上“文化盛宴”。

光影展现场,AI智能机器人与“崔颢”穿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啧啧称奇;诗仙“李白”伴着悠扬乐声起舞,时而金樽邀月、时而挥笔泼墨。宏大而细腻的场景,可感知、可触摸、可品味。

临近尾声,一声鹤鸣惊艳沉沉夜空,翼展长达5米的“黄鹤”震撼归来,这是国内同类型光影展中首次使用机械动偶。

千年回眸、极目楚天,江山如画、古城焕新。

视觉震撼在这一刻触及巅峰,不仅让在场的观众们收获满满的自豪感、幸福感,也擘画出千年武昌城奋力建功新时代的锦绣图景。

千年古城 焕然新生

“1800年的悠久建成史,赋予了武昌独特的气质和韵味,代代武昌人都梦想武昌城既古老又年轻、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味、既能秀美瑰丽又能繁荣昌盛。”武昌区委书记、区长余松说,为追寻这个梦想,近年来,武昌区按照“黄鹤楼+武昌古城”风貌旅游区规划,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旨在实现“旧城复修、文脉复归、生态复原、生产复兴”的目标。

武昌古城,以原武昌明城墙范围为主体,包括部分原城墙外用地,即中山环路及南侧津水路、巡司河路与临江大道合围而成的区域,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

自东汉末年筑城以来,武昌古城已有近1800年不间断历史。

武昌古城地理条件优越,山水形胜,坐拥“九湖十三山”,是依山傍江,山水营城的典型代表;历史遗存丰富,北有得胜桥街、南有首义中轴线,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城轮廓和117处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格局保留最完整、建制级别最高、城市建设活动最连续的区域;多元文化交融,革命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共生,是传统市井生活发生地、民间文化繁衍地、文化教育活动集聚地。

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两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2011年以前,武昌古城规划传承历史文脉,以保为主,建立自上而下的多级保护体系,注重历史文化城区风貌保护及控制,明确古城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2011年以后,随着蛇山南坡和首义文化区的建设完成,建设重点由蛇山以南转移至蛇山以北地区,强调用保并重,整体促进武昌古城文化新生。

武昌区先后聘请一流机构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编制了《武昌古城整体策划》《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武昌古城蛇山以北地区保护提升规划》等筑城方略。

基本形成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为纵轴,以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为横轴的“一纵三横”的空间结构,确定了打造“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的总体目标。

当前,武昌区正对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通过“景区、街区、社区”三区合一的系统化方式,将武昌古城建成人文活态传承与艺术文旅创新相融合的武汉历史之城重要展示区。

“黄鹤归来,未来可期!”余松说。武昌人诚挚地邀请大家来黄鹤楼、昙华林、户部巷、都府堤走一走、看一看。希望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看好武昌、支持武昌、投资武昌!正在飞速发展的武昌,一定会像当晚的夜空,熠熠生辉、绚丽多彩!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吴迪 况昕昀 刘方舟 宋静雯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泛亚文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