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7月14日讯 出门几分钟可到繁华商圈,生活便利街景如画,无物业小区有“自管组”服务,无工作有岗位“送上门”……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西部最幸福的要属“江汉人”。
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直下属的赛迪研究院发布“幸福百强区(2021)”排名。长江日报记者发现,武汉共有江汉、江岸、武昌、东西湖、汉阳、洪山等六区上榜,其中,江汉区排名全国第九,成为“十强”中唯一一个中西部地区的城区。
据了解,该榜单源于赛迪研究院通过整理、分析898个市辖区(直辖市市辖区除外)的近3年相关公开发布数据,从就业收入、消费供给、科教文卫、智慧治理、和谐共享、生态绿色等六个方面构建幸福城区的评价体系,从而评估居民生活幸福度。
日前,记者走访社区、商圈、街区,结合“幸福百强区(2021)”评价指标,探寻江汉居民的幸福生活。
走路5分钟,找到3家“茶颜悦色”
7月14日中午,武汉江宸天街人声鼎沸,几乎每一家餐饮店门口都排了一溜小凳子。廖先生一边排队买“茶颜悦色”,一边给同事们打电话,“这里有3家‘茶颜悦色’,负一楼的人最少,快来快来……”
7月14日中午,武汉江宸天街人声鼎沸。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他在双玺中心写字楼工作,上班几年,感觉“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午休的饭点,“好吃的太多了!”周边2公里范围内商业体众多:花园道、新世界百货、泛海城市广场、菱角湖万达,再加上最新开业的武汉江宸天街,内含大小餐饮店逾200家,“这么热的天,走路5分钟,到商场里休息,吃完饭溜达一下,还能唱歌、运动,真好!”
如果临时加班,没时间出门吃饭,廖先生也不会发愁。他给记者展示了外卖软件的页面,仅30分钟内可送达的饮品店就超过60家。
在“幸福百强区”评价指标体系中,“消费场所设施数”是核心指标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目前商业规模达到1287万平方米,江汉区商业体量(不含写字楼、酒店和公寓等业态)达到约251万平方米,在现状规模、项目数量排名首位。
目前,在江汉区,以解放大道—航空路、中山大道—江汉路等市级商业中心为圆点,双城市核心商圈已经形成;武汉CAZ、菱角湖、龙王庙等区级商业中心各居一方,次级商圈正逐步完善;西北湖、杨汊湖、常青等社区商业中心散布开来,社区级“十五分钟消费圈”正在加快打造。
“江汉区以占武汉市0.3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9%的地区生产总值、13%的服务业份额和1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份额。”江汉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华发中城商都、江宸天街、越秀国际金融汇、嘉里中心、绿地汉正中心、航运中心等商业项目不断入市,江汉区未来商业规模将达到300万平方米。
没有工作,岗位自己“找上门”
有地方花钱,还得有钱花。“幸福百强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市场主体数”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为重要依据。
近3年公开数据显示,江汉区在“市场主体数”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第一方阵,尤其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几年排名最前。
而在“市场主体”与“可支配收入”中间,有一个重要桥梁——“就业”。
提起自己的就业经历,江汉区居民张雪感触颇深。2020年,张雪大专毕业,受疫情影响,求职之路并不顺利,“很焦虑,每天睡不着,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正当她陷入求职困境时,收到了社区的通知:江汉区政府联合辖区企业开展了帮扶大学生就业的活动。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现场招聘,成功入职一家实业公司。“作为江汉人,我觉得蛮安心,遇难题有人帮。”
街道为辖区居民举办“家门口”的招聘会。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据了解,类似小雪这样被推荐就业的居民,去年以来,超过千名。“人在家中坐,岗从身边来”已经成为现实。
截至2021年上半年,江汉区全区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6万,2966人实现自主创业,失业率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4%,与2020年相比实现就业人数、创业人数翻番,就业率及创业率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江汉区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该区整合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力量,搭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5场,组织岗位5万余个。
对于失业及待就业等就业困难人员,江汉区一边出台财政兜底医疗保障政策,一边安排专人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点对点”向辖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荐岗位信息。
分析岗位信息,“吸纳就业量最大的,还是商贸服务业”,区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汉区商贸繁荣,服务业发达,美容美发、餐饮、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吸纳了半数以上就业需求,尤其是困难群体的需求。
而对于大学毕业生与高端服务业人群而言,江汉区的金融业则是最大的“磁石”。截至2020年底,“武汉金融街”分布有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拥有全省六成以上的金融资源。而金融就业人员不错的薪资水平,也拉高了“江汉人”的幸福指数。
没有物业,住在自管小区也舒心
位于唐家墩街八古墩社区的中百宿舍小区,是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小区。近日,记者来到中百宿舍小区,看到小区环境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绿植郁郁葱葱,房屋虽然老旧,但并不显破旧。
中百宿舍小区环境干净整洁。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走进小区居民楼,只见楼道里的白墙干净整洁,一些老旧小区里满墙“牛皮癣”的情景在这里不复存在。记者注意到,楼梯墙面上均安装有安全扶手,扶手表面印有防滑纹路,刚好可以一手握住,此外,两层之间还设有折叠板凳,不锈钢的凳腿十分稳固。
安全扶手和折叠凳方便老年人上楼。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年纪大了上楼吃力,得一步一步慢慢来,没有加扶手时,上楼就像‘拉纤’,得两只手拽住一边的楼梯扶手往后拉。”今年76岁的窦之彪家住4楼,过去他上楼一趟得花10分钟,自从有了安全扶手,上楼时间可以缩短近一半,“爬不动了还可以在小板凳上休息片刻,我觉得这个设计很贴心。”
“中百宿舍小区老年人口占比约16%,且不具备加装电梯的条件,于是我们在几年前开始安装扶手、折叠凳等适老设施,尽量为他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八古墩社区党委书记胡彩保告诉记者,该小区30多年没有专业物业的老旧小区,近年来随着老区各项设施不断老化,居民对物业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通过推进‘红色物业’,我们成立了小区自管组,组织起一支片区党群服务驿站服务小分队,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提升小区品质。”如今,中百宿舍小区建立了保、律、安、车、序“五保”的自助物业服务体系,还能为居民提供证件代办、家电维修、收发快递等一系列精细化服务项目,居民的安保、绿化、保洁等需求得到满足。
湿地漂亮,居民打市长热线“点赞”
不久前,西北湖绿化广场接到一条特殊“投诉”,市民李女士打市长专线为该广场的小湿地点赞,“太漂亮了!”
14日晚,长江日报记者在西北湖看到,水质清澈,睡莲轻摇,野鸭嬉戏,市民们在岸边的石头上散步休闲,塑胶的环湖跑道上还有不少居民在夜跑。
据了解,2019年,西北湖广场景观改造整体提升,改造了水质,将一块小空地做成小湿地。多年前北湖改造时,施工方在旁边挖出来一块空地,就成了如今的小湿地。7000多平方米的湿地上,围绕5个亲水平台、2处曲桥,铺设紫娇花、绣线菊、绣球花、山桃草、鼠刺等植物,四季见景。
水下,这里还有一座“森林”:种植了改良苦草,降解有害物质;放入了食藻菌,吸收富营养物质;还投放了财鱼、螺蛳。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水水平,冬天可以达到二类水标准。
后襄河公园成为居民的休闲乐园。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如今,江汉区共有7座湖泊,均有公园美景相绕。除此以外,街边还有众多小景,居民移步可见。
从地铁六号线杨汊湖站A2口出来,一小片樱树林代替了过去杂乱的小树与草地。沿绿柳路前行,三排林荫树夹起两股步行道,居民可在此赏花、漫步、踢球,冬日红梅簇簇,暗香幽浮;春日樱花片片,轻舞飞扬……
这是江汉区的口袋公园“绿柳路足球公园”。2020年,武汉市、区园林和林业部门寻寻觅觅,新增100个口袋公园,其中,江汉区在全市城区面积最小、口袋公园建成数量最多。
园林式绿化“扮靓”城市主干道。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未来的江汉公园们,还将变得更加“智慧”。今年年底,常青公园将重新开放,“变身”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第一座5G公园。改造之后,园内不仅有2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乐场、运动馆,还有智能健身步道、AR虚拟动物园等新鲜玩法,未来感满满。
“幸福城区”的生态绿色也将变得更加动人。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潘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