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阳老河口市因地制宜,挖掘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以文化铸魂,以文化兴村,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闻名遐迩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引领全市乡村振兴阔步向前。
挖掘民俗文化 李家染坊村美丽蝶变
每到双休、节假日,来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家染坊村游玩的游客便络绎不绝。矗立村头的染布旗五彩缤纷,村子里的染布坊里,到处都摆放着村民们自家染制的传统印染制品。在这儿,游客们也可以亲自体验一把传统印染的乐趣。
游客 丁利兵:“来了后,感觉很漂亮,到处干干净净、绿树繁茂,到这里体验了一把染布,感觉很新鲜。”
相传唐朝时,这里曾大量种植棉花,有一李姓家族在此兴办染坊,因过硬的染色技术和良好的信誉而声名远扬,李家染坊村由此得名。染布的历史一直延续下来,到解放初期,家家户户开染坊。2017年,李家染坊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村“两委”决定叫响染坊的牌子,以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振兴。
襄阳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家染坊村党支部书记 刘红:“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也考虑到这一块我们有染坊的历史,就请了武汉的纺织大学的教授过来驻村指导,在村里待了五天的时间,把我们这个染坊(文化)全部挖掘出来了。”
染坊文化挖掘出来了,规划也做好了,但资金的难题又来了。
襄阳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家染坊村党支部书记 刘红:“我们积极向市、镇两级政府部门争取资金,修建了染坊文化馆、染布坊和汽车博物馆,修通了村组的循环道路、安装路灯,接着我们在道路沿线种花、种树,统一给村民的房屋做了立面改造,发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垃圾,配备保洁员,设置垃圾桶,在市直部门的帮助下,还修建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变美了,染坊村的招牌打出去了,到李家染坊村来游玩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精明能干的村民顺势开起了农家乐。
可乐院子老板 陈露:“现在几年感觉不错,礼拜六礼拜天节假日的时候,基本上不好定位子,下一步就想扩大经营,增加点包房。”
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现在,李家染坊村的农家乐发展到了8家,其它的产业也开始生根开花。
襄阳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家染坊村党支部书记 刘红:“因为我们的房产比较多、资产比较雄厚,我们目前村里有4000多平米的房子,所以说我们主要以培训学习为主要的,我们是老河口市中小学研学基地,目前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请的是襄阳一个学校在我们这边办了一个集训班,就是全国招生的这种集训班,每年给村里的租金都是30万。下一步是准备马上要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打造一个染坊的博物馆。”
靠吃文化饭,李家染坊村由昔日的贫穷村蝶变为今天的富裕村。2020年,李家染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多万元,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商店,在村办公司和合作社入股、打工等,人均纯收入达3万多元。李家染坊村先后获评湖北省旅游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光大奇石文化 西关村新姿绽放
在老河口市北郊的光化街道办事处西关村,有一座三层楼的汉江奇石博物馆格外引人注目,这座价值连城的博物馆的主人是西关村返乡能人刘小群。
襄阳老河口市光化街道办事处西关村汉江奇石博物馆馆长 刘小群:“创建奇石馆的目的就是把我多年的收藏的精品奇石汇聚在一起,通过精品奇石的收藏和搞展馆的建设,来带动乡村旅游,拉动乡村经济。”
刘小群的爷爷、父亲都是村里的文化人,喜欢写写画画,从小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刘小群也特别喜欢画画。参加工作后,他进了工艺美术厂当了设计师,后来调到一家广告装饰公司上班。很快,他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到大城市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给广告公司批发原材料。令人没想到的是,正当他事业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竟然回乡办起了奇石馆。
襄阳老河口市光化街道办事处西关村汉江奇石博物馆馆长 刘小群:“玩石头它有很多种,但是,我收藏的主要是画面石,画面石它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有很多像人物的、像风景的,还有像文字的,它主要是一种文化符号,表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
经过长期积累,刘小群的奇石馆被网友评为中国图纹石(画面石)第一馆,收藏的奇石50多种,仅精品石就达200方。丰富的藏品,吸引了周边游客和奇石爱好者前来观赏。看到奇石馆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西关村党支部以刘小群奇石馆为依托,把奇石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汉江奇石文化村。
襄阳老河口市光化街道办事处西关村第一书记 屈亚林:“我们也想通过文化来引领我们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文化把我们整个乡村的灵魂把它带活。”
西关村因地制宜以刘小群汉江奇石博物馆为核心,在周边建起了文字石馆、人物石馆、风景石馆。同时,还建设了根雕馆、盆景园等景点。浓浓的文化气息,先后吸引老河口市奇石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入驻,甚至吸引了河南、陕西等地奇石玩家和专业砖雕、玉雕等十多家企业和玩家入驻西关村,初步形成汉江奇石市场。同时,依托根雕馆引进发展盆景、木雕、根雕,形成西关盆景和根雕产业市场。
襄阳老河口市光化街道办事处西关村第一书记 屈亚林:“那我们目前已经建成了展馆大概有10家,有根雕馆,还有我们现在的奇石展馆,还有一些采摘园,平常节假日的时候人流量非常大,我们目前停车场已经感觉有点嫌小了,整个全年的人流量能达到50万人左右。”
弘扬红色文化 夏诗荷雨村芳华尽显
夏日炎炎,学生们也陆续放暑假。利用假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老河口市袁书堂纪念馆里,一群来自袁书堂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参观革命烈士袁书堂的事迹。
襄阳老河口市袁冲乡袁书堂中学学生 朱秦雨:“通过参观袁书堂纪念馆,阅读袁书堂烈士的种种事迹,他不仅自己全身投入革命事业,而且影响了周围的许多人,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坚定信念,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应该用钢铁般的信仰,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袁书堂是老河口市袁冲乡人,大革命时期,他受中共湖北省委委派回到家乡领导革命,担任中共鄂北特委委员。1930年5月,在组织均县、光化、谷城、襄阳、枣阳五县暴动时,被反动民团杀害。
袁书堂中学以革命烈士袁书堂的事迹教育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距离袁书堂中学不远处的夏诗荷雨村除了孩子们在袁书堂中学读书接受红色教育以外,村里也利用自己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襄阳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党支部书记 王清林:“我们夏诗荷雨村是鄂西北早期五县暴动的发生地,红色文化浓厚。2017年以来,我们村多方筹措资金,对村里道路进行了拓宽、刷黑、美化、亮化,分别修建了五县暴动会议旧址、初心路、荷花塘、白竹园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了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在弘扬红色文化拉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夏诗荷雨村还积极发展其它富民产业。
襄阳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党支部书记 王清林:“我们还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谋划产业项目,目前形成黄桃、艾草等特色种植以及光伏发电、生态观光、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的产业,自2020年我们村红色旅游资源完善以来,我们吸引了南阳、襄阳、十堰等周边县市的游客9万余人次。”
老河口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掘文化价值,以文化兴业,以文化兴村,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建成了以民俗文化为模式的李家染坊村、以奇石文化为模式的西关村、以红色文化为模式的夏诗荷雨村,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文化村的带动下,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蓬勃开展,活力十足,目前已有20个村跨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列。
襄阳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韩建立:“下一步我们老河口市将继续坚持系统谋划 典型引路,以一点一线一园一街一业‘五个一’示范工程建设为总抓手,按照‘两基’成型、绿化成林、道路成网、产业成特、示范成片、美丽成群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全市尽快形成产业兴、生态旺、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崭新格局。”
记者:湖北广电襄阳融媒体记者站 廖云翔 张雪晶 襄阳台 李宗德 刘春梅 老河口台 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