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堵点 破难题 促发展 | @海南人 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游泳教育?

南海网 2021-07-11 21:15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贺立樊/文

进入暑假,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裁判陈勋虎发现,泳池里的学生多了起来,“这是好事,但是针对游泳教育‘突击式’的发力能持续多久?我们距离游泳教育常态化、广泛化还有多远?”

2021年7月7日,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有6名学生溺水失联,截至7月9日下午,救援人员已经将其中5名失联学生的遗体打捞上岸。

面对青少年暑期安全的“第一杀手”——溺水,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游泳教育?

当大规模建造游泳池遭遇用地、用水、用电、资金等困局,当日常教学遭遇师资不足、学生态度、家长配合等瓶颈,游泳教育已被证明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科目,作为兼具健身与求生技能的体育项目,它的成与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一个共同目标

在3个月前刚刚结束的2020年中国中学生游泳锦标赛暨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游泳项目选拔赛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游泳队以9个冠军、5个亚军、8个季军的成绩,荣膺男子团体第一、女子团体第一、总分第一的“大满贯”,打破6项比赛记录,再一次证明浙江省校园游泳教育的实力和水平。

学生在上游泳课。记者 石祖波 摄

“今年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每位高一同学都能完成100米蛙泳。”这是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游泳队教练陈辉老师的目标。支撑这个目标的信心,不仅是浙江籍游泳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拿到的4枚金牌,或是叶诗文、徐嘉余等浙江籍游泳健将,更来自浙江省教育厅于2007年2月10日发布的一个通知——全省中小学必须开设游泳相关课程。

“从那时开始,浙江各市逐渐将游泳列入中招考试体育科目考试项目,游泳成了每个浙江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浙江省舟山市舟嵊小学游泳教练张锦宇老师坦言,“通过中招考试”是不少学生学习游泳的初衷。

然而,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生,却是张锦宇的主要学员群体。“小学阶段时间较为充裕,原本是为了提前掌握游泳技能以满足中招考试,却逐渐激发孩子对于游泳的热情。”在张锦宇看来,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共同目标,最终转化为浙江校园游泳教育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

考试要求并不苛刻——以任意泳姿在一定时间内游过100米距离,最终得分列入浙江中招考试体育总分。

“掌握考试要求并不需要太多课时,压力不大,孩子们却能够学习基本的游泳技能。”掌握技能、通过考试,最终形成各方的共同目标,所带来的另一个益处显而易见:有了一定基础的校园游泳水平,张锦宇能够年年选拔尖子,代表舟山市参与各项中小学游泳比赛,进一步带动校园游泳教育的发展。

与之相似,海南省也设立中小学游泳考核标准,要求独立、连续游完25米,却仅作为考核。资深教育专家季竟成教授认为,未能彻底实现“以考带学”,未能彻底激发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积极性,是目前海南省校园游泳教育推进困难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一个思想共识

2021年2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发布,其中指出,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相当于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一个“小胖墩”。

膳食平衡,体育锻炼,能够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游泳等体育教育带来的好处。与此同时,游泳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作用——求生自救。

学生在上游泳课。记者 吴岳文 摄

“对于溺水,通常只有溺亡,几乎没有‘溺伤’。”在资深教育专家季竟成教授看来,学习游泳不仅是为了通过某项考试,更需要社会各方的思想共识,“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我们很难不去涉足水域。如同孩提时学习走路与跑步,游泳也是一项基本技能。”

海南校园游泳教育目前遇到游泳池修建、管护等硬件不足,张锦宇介绍,同样的问题也曾发生在浙江省。

“时至今日,浙江全省各中小学也尚未实现‘一校一泳池’,但是学生们依然有许多练习游泳的场所。”除了学校泳池,在各方的牵头配合下,张锦宇还带着学生在小区泳池、第三方游泳机构进行过训练,在他看来,硬件不足只是制约校园游泳教育的一个表象问题,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社会对于校园游泳教育的认识程度。

“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进行游泳练习。”今年以来,张锦宇只遇到过一位初中生学员,家长表示“以前没放在心上”,“其他家长很疑惑,为什么初中才带孩子学游泳?”

针对校园泳池不足的问题,季竟成也有同样看法,“海南几乎每个市县都有不少以‘候鸟’人群为主的小区,暑期正是入住率不高的时间段,相关部门和校方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联合小区或相关机构开展游泳教育。”

这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季竟成坦言,这需要多部门牵头、校方落实管理,以及小区、机构等多方配合,“但是想要彻底推动一项教育工作,没有简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识。”

我们需要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考评选拔促成的共同目标,是校园教育的基础;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是基础之上的成果。将基础和成果进行串联,最终实现常态化、广泛化,离不开育人的“园丁”。

陈勋虎的儿子陈兴融今年15岁,是一位自闭症孩子。在海南省第七届海南省残疾人运动会上,陈兴融夺得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特奥项目的3枚金牌,在2019年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运动会上,陈兴融闯进400米、200米、50米自由泳的决赛阶段。

为了帮助陈兴融提高水平,陈勋虎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方向)资格认证。这一切,只因为专业游泳队教练员当年的一句话:“陈兴融没有一个动作是标准的。”

“如果只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动作不标准没有关系,但是这不代表校园游泳教育的水准可以停滞不前。”陈勋虎认为,正是语数外等主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才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帮助孩子们‘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是教育的良性循环,当海南校园游泳教育遭遇师资、标准等软件待补,同样需要这种循环。

从小学开始,张锦宇接受了十多年的游泳训练,虽然最终未能成为职业运动员,却依然具备了相当水准的游泳水平,“在浙江省的中小学游泳教练岗位,不乏专业队退下来的运动员,他们回到基层,以专业技能推动校园游泳教育的发展。”

几天前,ZSSL浙江省第六届中小学生游泳联赛杭州市级比赛落下帷幕。这项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比赛,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成为浙江省校园游泳教育的“金字塔尖”,与作为“金字塔基”校园游泳课遥相呼应。

赛事选拔的尖子,有机会进入专业队或以特招方式升学。游泳不仅是考试科目,也成为部分孩子因材施教、共享教育的途径,他们的未来,也将进一步改变浙江校园游泳教育的未来。

在“金字塔尖”与“金字塔基”之间,一个良性循环由此搭建。在狭义上,这是推动校园游泳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广义上,这是一个地区对于教育的认识程度。重视与彻底重视之间,不止隔着一个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