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严厉的批评、一次考试失利、一场朋友间的争执……都可能会成为矛盾甚至悲剧的导火索。近年来,青年人因遭遇挫折而走极端的现象不断增多。在千差万别的个案中,“受不了委屈”“扛不住压力”“走不出逆境”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1月19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答复中表示,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7月10日,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会议上,有专家提出加强挫折教育,关注青年心理健康。
大超预期,“危险指标”报警
“在396名受访大学生中,94.4%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历过挫折,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家庭、身体是挫折产生的主要源头。”
会上,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景中华分享了一份2017年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调查报告》。该报告由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闻博智库共同完成,在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汉口学院三所高校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96份,91名学生参与座谈会。
调查发现,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敢于行动,但也存在意志比较薄弱、心理素质一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等问题。面对挫折时,52.3%的学生感到“自卑与失落”,16.8%的学生会产生“愤怒与怨恨”的情绪,48.2%的学生会“回避与退缩”,5.6%的学生会做出“攻击与轻生”的行为反应,仅有5.3%的学生选择心理辅导与咨询。
“调研前,调研组预计有攻击与轻生念头的人应该不超过1%,但结果大大超出预估,大学生的挫折感和心理脆弱程度比想象中严重。”景中华举例,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人际关系挫折导致的极端凶杀案件。
与会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些适应性问题,但他们的自我调整能力有限,易产生挫败感,需要接受系统科学的挫折教育。
把挫折转化为积极力量
挫折只会给人带来消极影响?
据《大学生挫折教育调查报告》,经历重大挫折后,60.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39.1%的学生认为会产生消极影响。
“挫折具有两面性。”景中华表示,当个体遭遇挫折后,可能会导致身心疾病、退缩委顿、自伤自杀与攻击行为等,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但个体也可能把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力量,激发内在潜能,超越自我。
能否把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力量,源于个体的挫折承受力。与会专家表示,挫折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通过心理剧场、现实模拟、VR模拟等方式设置特定的挫折情境,引导个体认识挫折、应对挫折、预防挫折,提高承受力,减少消极影响。
景中华在天门市华泰中学担任心理工作室主任,他介绍,学校有一个男孩童年时遭受过父亲的家庭暴力,初一入校时频繁对同学、老师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经过三年的心理干预和挫折教育,逐步引导他认识愤怒的根源,正确宣泄情绪,耐心应对问题,“现在他懂事多了,学习成绩也提升不少,今年中考考了603分。”
不同年龄层需要差异化挫折教育
“青少年逆反、抑郁甚至自残等心理问题增多,且逐渐低龄化。”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思哲认为,开展挫折教育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2017年以来,武大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闻博智库三方致力于探索挫折教育的可行之路,制定《挫折教育纲要》,于2020年6月完成《大学生挫折教育训练教程》2.0版本,为挫折教育的实施打下基础。
思哲介绍,研究团队首先面向大学生群体设计挫折教育训练,未来会逐步走向中小学生,并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监狱服刑人员等特殊群体,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设计差异化挫折教育训练。
开展挫折教育不是进行“打击教育”,而是帮助个体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予他正确看待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个体坚信自己有能力渡过难关。“只有真正站在挫折面前,才会发现,一些问题其实是纸老虎。”一名与会专家说。
(文/图/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见习记者 高亮 通讯员 代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