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晓得景德镇是瓷都,来了以后才知境内的瑶里,还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拍摄外景地。
当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这部影片的情节和插曲耳熟能详。其时农村都是露天电影,听说哪里要放映电影了,再远都会兴高采烈地结伴儿赶去。
那次我跟朱玉成早早吃过晚饭,赶到东林村,天都黑透了。正是仲春,天气暖了,十几里路几乎是小跑着过来的,我俩都一身的汗。
电影场地设在一个打谷场,满场黑压压的人。稍远处,堆着几个大草堆,大草堆顶上,隐约有人影在晃动。
这段时间,公社电影队只放一部《闪闪的红星》,我跟玉成连赶了几场。这几场离家都远,前天晚上在北林村,得有二十多里,看完电影回到家,刚躺下,公鸡就叫了头遍。
那一阶段学校要排一档节目,其中有一场舞蹈《红星闪闪》。舞蹈有一个领唱,歌曲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我和玉成都是校宣传队的成员,玉成比我高一届,读初二,个头也比我稍高,是宣传队队长,他音调标准,高音也顶得上去,被定为一号;我的音色还可以,但歌曲结尾处那个高音有时顶不上去,是他的二号替补。我们俩连续赶场,不光为了看电影,还得仔细揣摩这首歌。
电影还没开映,放映员拿出一根笛子。大家都叫他小张,他吹得一手好笛子。每次等片子,为着怕乡亲们着急,他都会吹几首曲子。放映台上有一个麦克风,声音能传到银幕旁的喇叭上。《扬鞭催马送粮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今晚,他激越的笛声,又一次吹响在辽远的夜空。
这时,玉成碰碰我的胳膊,伸手一指。
“大丫!”我脱口喊出声。
放映机旁边,密密匝匝的人群中,大丫站在一位大高个男人身后,伸出头看我俩。大丫跟我们同看一场电影,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可也怪,每次,他都是独来独往,不跟我们沾边。
大丫是男孩,跟我们同一生产队,我俩同一年升上初中。大丫姓李,大名李学文,名字很文,但我们还是习惯叫他小名。那一年,我们刚上初一。
离演出不到十天了。这天下午放学后,华老师让我去一趟她的房间。那时,华老师也就二十岁左右,风华正茂。她不仅是我们一(2)班班主任,还是学校团委书记、学校宣传队负责人。
进门才发现,玉成也站在房间里,低着头。我进来了,他不看我,也不吭一声。我见他闷闷的,也静静地站一旁,等着华老师开口。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又移向玉成,嘴角挂上了微笑。
原来,大丫这两天毛遂自荐,想上台表演,要唱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想当那个领唱。
大丫自荐的方式也特别,他先是在小河对面唱。晚上,大丫一人溜到河对面,扯开嗓子,对着华老师房间唱。唱了两晚,见华老师没反应,就直接跑到学校围墙外,估摸着华老师房间位置,大声唱。
华老师说:“没想到,李学文同学唱得这么好,高音也顶得上去,顶得还不费力。”
华老师跟我们商量,说是不是让李学文同学担任三号替补?我听了这话,心里没啥反应。我是二号替补,玉成比我唱得好,这个领唱没我的份,大丫上不上,跟我关系不大。
但玉成一直没抬头,闷闷的。
华老师分别看看我俩,笑笑说,你们先回去吧。
后来才知道,玉成悄悄跟过大丫,听过他唱歌,唱得确实好,玉成有危机感了,他害怕大丫夺了他的领唱。
下午放学的路上,大丫风一般从我们身边飘过。玉成看着他的背影,说:“就他那个样子,成绩那么差,还想当领唱?”
玉成说的没错,大丫名为李学文,但不爱学习,家庭作业从来没交过。平时,三天两头旷课,几天不去学校是常事。大丫家里人口多,生活过得苦,他爸妈就经常让他拾粪、放鸭。
这天晚上,电影队终于来到我们村,不过,放映场地在一队,我们住家在十队,相距四五里路。
我们早早就赶了过去,今晚放的还是《闪闪的红星》。我们看不厌啊,潘冬子往棉袄里浇盐水,巧妙过了白狗子盘查的那份机智,挥刀砍断木桥绳索的勇敢,还有他那双灵动的大眼睛,都让我们着迷。
跟往常一样,稻场上满满都是人。但片子还没到,放映员小张吹完了一首曲子。这时,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大丫挤到灯光下,一手扶过麦克风,头一昂,唱起来了。
小张有点愕然,愣了一愣,但一听歌声熟悉,也就没阻拦。
喇叭里传来大丫稚嫩而又张扬的歌声,是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都是本村人,有人就认出大丫了,大家一边听,一边称赞。我转头去看玉成,玉成抿着嘴。
大丫唱罢,有人喊,“唱得好,再来!”
就见玉成挤了过去,凑近麦克风,他比大丫高,只见他微低下头,朗声唱起来,也是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我仔细倾听、对照,觉得两人唱得差不多,各有特点。大丫的嗓音有一股冲劲,在高音处还能拔高一些。玉成的声音四平八稳,相对圆润一点儿。
两人在放映场的竞唱,让乡亲们见识了家乡两位后生的风采,也让大家认识了大丫,说:老李家这个儿子,平时就是个调皮捣蛋的货,没想到能唱歌,胆子还不小。
后来,学校的那次演出,华老师还是让朱玉成领唱,毕竟,玉成有经验,保险系数更大一些。那几天,我总是想,要是让大丫上,效果也许会更好。不过这个话我没告诉过任何人,毕竟玉成和我的关系要更为接近。
再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那次放电影现场唱歌后,大丫不贪玩了,上课也不捣蛋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自然地,他的成绩就慢慢上去了。
以后的初中升高中考试,大丫居然考上了高中。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在省城,李学文在南昌,我们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意。望着瑶里如画的风景,我走上那座在电影里看到的木桥。回想起来,我与他又有很久未见了。桥下水流清澈,岸边山峦叠翠,当年,潘冬子就在这座木桥上走过。我的心里蓦然生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情不自禁地拨通了李学文的手机。手机占线,我再拨……我想告诉那个爱唱歌的大丫,我现在正站在潘冬子的木桥上;我还想告诉他,其实我非常喜欢他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
(吴昌来)
【重品红色经典 赓续红色血脉】
从电影《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到《延安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和《红色娘子军》《和平保卫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林海雪原》……曾经,这些反映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优秀电影作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新时代重温这些红色经典,我们不仅在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更是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将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