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摄影记者 张晓寒
对话人物:
张建新,1959年出生于北京,著名心理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他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之后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等。
对话背景:
7月10日下午,张建新教授来汉出席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会议,与湖北心理学界同仁探讨《以科学与人文双腿走路的心理学朝向何方》。会后,张教授接受极目新闻记者独家专访,话题聊到这几天让无数网友“闹心”的“网络诈骗犯都瞧不起的微信头像类型”时,张教授开玩笑说,有些骗子比心理学家还懂人的心理。
你的头像出卖了你的心
极目新闻:先请教您一个热门话题。一个落网的网络诈骗团伙交代说,他们不骗那种微信头像是卡通照片的人,因为这种人“事儿多,还穷”。很多网友说“有被冒犯到”。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这些骗子说的有道理吗?
张建新:人在微信、网络上的头像五花八门,有的是卡通,有的是自己的照片,还有的是风景、建筑。我没有做这方面的具体研究,但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头像,而不是那种?跟他内心的倾向性、人格类型存在相关性。但是卡通头像也分为很多种,有活泼的、阴沉的、非常小众的,每一种都是这个人内心欲望的投射,他通过头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表现欲。其实有些骗子的心理学知识比心理学家还要好,他们了解人的需求,有了诈骗经验就会从中进行总结。这次骗成功了,下次再看到用类似头像的人,就大致知道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什么样,再去有的放矢地进行诈骗。
极目新闻:有防诈骗专家说过,很多骗子自学心理学知识,用三言两语就设计了心理学迷宫,让受害人心甘情愿地被牵着鼻子走。您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用知识打败“黑魔法”?
张建新:很多骗术归结为心理学解释,无非就是两点:一个是抓住你的贪心,一个是抓住你的恐惧。爱贪小便宜,这是很多人的人性弱点,所以骗子一旦抓住你这个弱点,就很容易把你引导进他的圈套,这一点上你就记住公安部门的劝告:这个世界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不要贪图蝇头小利。只要你在心里树立起这个围墙,就没有人能骗到你。但是恐惧这一点很难办,从心理学来说,如果要消除恐惧源,就必须掌握更多信息。比如骗子说,你家人车祸了、进派出所了,还不许你打电话核实,让你处于恐惧状态,再来骗你。那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办法验证信息,把信息路打通。消除恐惧源需要大家和公安部门一起努力,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极目新闻:您在讲座中提到,很多人将心理学归为科学,但实践证明,人文心理学对社会的贡献很大。
张建新:汶川地震后,包括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的心理学家们提供了大量心理援助。但我们发现,真正能到一线援助的心理学家并不是那些坐实验室的,这些心理学家能做实验,但面对哇哇哭的小孩,他们束手无策,只能表示慰问。而那些能够帮助老百姓摆脱心理困境、摆脱困苦的心理学家,脑子里装的知识不是科学性的,更多是人文范畴的,他们平时就有这种储备,时机需要的时候就能用上。这就是一种现实状态,科学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到结论,为人文心理学家提供支撑和依据,让他们的心理援助更有效。
极目新闻:所以你曾经说过,“朝阳区大妈”们可能比心理学家更会安慰人。
张建新:是的,“朝阳大妈”们的人生经验很丰富,她们知道怎么用居民懂的语言去沟通。那些接受了心理学训练的人走进社区,讲了很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但人家居民听不懂,没办法接受,所以沟通下来的效果可能还不如大妈。大妈们擅长用自己的经验,用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孝道”等道理去做思想工作,效果还蛮好的。
极目新闻:您常年研究人格心理学,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学家最难“走进”的人?
张建新:存在某一种性格的人,他们心理防御非常强,不愿意人家贴近他,心理上有疏离感,希望把人放在离自己比较远的距离,这样他才感到安全。给这样的人做心理帮助是有一定难度的,你要慢慢压缩距离,让他产生对你的信任,这也是心理援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同时,还有另一种人,很容易就接受别人,也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从心理学上讲,前者叫做不太接受暗示的,后者就是容易接受暗示的。
“照镜子”能让你更快乐
极目新闻: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不同时代的人整体上是不是都有一个心理状态关键词?比如现在90后爱说的“内卷、躺平”?
张建新:你说的这个问题,一定是有时代特性的,对于“躺平”,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躺平就是懈怠,不负责任,我倒是觉得,中国社会进步到今天,应该创造一种宽容的文化,我们毕竟是一个14亿人的大国,要求14亿人都像1个人一样加班、奋斗,其实不现实。有的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他就是想过一个普通的人生,成为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他觉得这样挺好,但你非要说这样不行,必须像我一样奋斗!我感觉这就有点过分了。社会需要先进之人,他们为了理想奋斗,成为各行各业的社会骨干,因为有他们在,这个社会有了足够的动力,但不一定要14亿人全部都这样,还是要宽容,允许不同的人存在。
极目新闻:您作为社会心理学家肯定也关注到了一个现象,很多家长抱怨“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甚至有家长被气到住院。您觉得这种矛盾是不是也折射出某种心理学问题?
张建新:可能家长认为这是现实对他的压迫,因为社会不断往前走,非常快速地前进,有人就会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但是他已经成年了,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了,那怎么办?有了孩子,就希望孩子不至于像他这样被时代赶上,所以很多人提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因就在这里。还有一点,有些家长原本对孩子放任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发现老师总是表扬别的小孩,自己的小孩也产生了自卑感,那家长自然就感觉到了压力,我的小孩怎么能落后?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补习。
极目新闻:您在讲座里介绍了“口含笔”实验,面部表情真的能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吗?能不能再教一个心理小技巧,让我们日常生活里能开心一点。
张建新:“口含笔”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当你横着咬住一支笔,面部表情像是在微笑时,你再去看周围发生的事,就会产生更正面的情绪感受。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你每天出门之前,一定要照一下镜子,面对镜子做出非常好的姿势,看到自己的笑容、头发、衣服都是打扮过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从家里走进社会的心理准备,你会代入一个自我感觉的状态,进入社会场景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都不会让你一碰就“爆炸”。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窍门,建议男孩子也尝试一下,每天出门前花一两分钟整理一下自己,你出去之后的感觉就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