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药】本草春秋之“龙骨春秋”

东方网 2021-07-06 22:39

东方网记者曹磊7月6日报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是见证中医药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可以说,历史与中医药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不可分割。为此,上海长海医院、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联合创作了“漫话中药”系列科普动漫,通过讲述与中医药有关的历史故事,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丰富中医药知识。

【漫话中药】本草春秋之“龙骨春秋”

清末光绪年间,有位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当时正担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的王懿荣患了一场大病。告病在家,闲时无聊,便端详起大夫给自己开的药方和药材。突然看到了一块类似骨头的东西,上面刻着花纹,很是奇怪,王懿荣认为,这可能是古人有意刻上去的,应当是一种文字符号。

侍从向开药大夫打听后告诉王懿荣,这是中药龙骨,产自河南安阳。王懿荣转念一想,这可是来自商代国都的好宝贝。龙骨由此而成为发现甲骨文的重要契机,从此开始被世人所重视。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简称,甲文多刻在龟的腹甲上,骨文多刻在牛胛骨和鹿头骨上,二者合称为龟甲兽骨文字。作为我国最古老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代数百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龙骨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类、鹿类、牛类等的骨骼化石。龙骨除了作为甲骨文的载体之外,还能药用。龙骨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肝阳眩晕、滑脱诸证等。龙骨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所以龙骨还可用于治疗小儿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等,如大名鼎鼎的以龙骨为主药的龙牡壮骨颗粒。

但龙骨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药用与保护古代文化化石之间存在矛盾,是否继续作为药用,颇有争议。1985年之后的《中国药典》已不在收载龙骨,而且自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中药龙骨的来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提倡用牡蛎等功效相似药物代替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