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防空军后勤部长时的黎化南
1951年,黎化南(后排右二)回家探亲时与众亲友合影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黄今 通讯员林必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首任后勤部长,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长阳黎化南被授予少将军衔,当时被认定为宜昌籍首位开国将军。
长征途中,他是一位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为长征提供保障的“管家”……在长阳档案馆珍藏的文献里,详细记载了黎化南的诸多感人故事。
武装斗争
夜幕下率队突击
黎化南,1909年3月出生于长阳大堰平洛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聪慧,曾读私塾四年。1927年在宜都投身工人运动;1928年回长阳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平洛组建农民赤卫队开展反“清乡”和抗捐税斗争。1929年带赤卫队参加贺龙红军。
1930年,黎化南已在红六军第三纵队任分队长。是年春,配合湘鄂边王炳南红军独立团在长阳资丘围歼敌军,击毙敌县保卫大队长蔡孟醒,接着发起冲锋,缴枪数十支、子弹数百发,战绩居各分队之首,受到团长王炳南的大会嘉奖。
1932年6月,王炳南红军主力开赴鹤峰,长阳仅黎化南分队和县游击队200多人驻守,不想巴东团匪集800多人的反动武装乘隙进攻枝柘坪长巴县苏维埃政府,黎化南与县委商定:苏维埃机关迅速撤离,留下小股精锐武装阻击的同时,立即组织游击队和赤卫队400多人设伏四周山上。夜幕降临,敌人大摇大摆地陆续进入伏击圈,黎化南亲率30多人尖刀分队扮敌巧妙乘夜打入敌营。夜色正浓,敌营灯火通明,黎部趁机摸进敌总部猛然开枪,当场击毙敌军事参谋等12人。我游击队、赤卫队乘胜追击,结果俘敌200余人,缴枪数十支、战马5匹,还缴获大量军需辎重。
长征途中
一位尽职的好“管家”
1934年冬至1935年秋,为掩护毛泽东中央红军长征转移,贺龙、任弼时率二、六军团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拖住了国民党反动派数十万大军。
做军需工作的黎化南,既要筹粮筹款筹军械,又要背负行装、行军打仗,可谓历尽艰辛圆满完成了任务。湘鄂川黔大山区里,群众生活异常艰苦,每到一地都要发动群众打土豪、清算地主财产,以解决部队生活和群众困难。由于部队行踪不定,常常是日行军、夜筹粮。
1935年11月,二、六军团长征进入康藏高原,1936年6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黎化南任红二方面军司令部管理科长。
会师后,部队要穿过草地继续北上,听说过草地更加艰苦,黎化南便夜以继日地为部队准备粮食和物品。为顺利地通过草地,有人提出把部分重伤员寄养当地群众家里,黎化南立即找到二军团四师卢冬生师长说:“师长,这些伤员一个也不能留下,我们转战湘、鄂、川、黔,这些同志是革命的本钱啊!我们少吃一口,多辛苦一些,就能把他们带出去,就是用人背也要把他们背出草地。”师长卢冬生沉思良久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7月上旬部队开始过草地。草地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臭气,天气随时有变,狂风、暴雨、冰雹、烈日轮番袭击着缓缓行进的队伍,稍不留神就会有人被无情的沼泽泥潭吞没。黎化南拄一根棍子,带领医务人员和收容队艰难的行走在队伍的最后。
行军时,他把马匹让给伤员;宿营时,他又立即组织人员为伤病员做饭、换药,把青稞面全部让卫生员分给伤员,自己和其他战士靠吃草根艰难度日。他就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伤员度过了50多个日日夜夜。
9月初,部队终于跟着贺龙穿越千里荒凉的草原和沙漠,到达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完成了万里长征。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结束会师时,贺龙红二方面军减员最少,那片亘古无人的沼泽地也记录了众多像黎化南同志一样的长征英雄。
长征途中,黎化南是红二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名副其实的红管家。
当之无愧 边区抗战的英雄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黎化南任该师三五八旅副官主任兼供给部长,部队开赴晋西北开展游击战,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1938年秋日伪军加紧了敌后根据地的蚕食扫荡,国民党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停发八路军的一切供给。部队供给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中共中央被迫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兵团群众化,黎化南也调任晋绥行署粮食局长。
1940年至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晋绥边区连续遭日本鬼子扫荡,实行三光政策,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山西兴县的老百姓很穷,战士连小米都吃不上,吃的是日本鬼子烧焦的黑豆,一股子焦糊味,吃了不消化常拉肚子。
就是这种情况下,贺老总把黎化南从358旅调到行署当粮食局长。他立即赴任组织大批人员,下大力气从山西岢岚县长途调运粮食。从山西岢岚县到兴县,中间分设三站,老百姓用毛驴一站一站的运粮食(主要是小米),转送到黄河边的粮库。直到1943年,军民生活才开始好转,小米饭才勉强能吃饱肚子。
为了晋西和陕甘宁边区的抗战,他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开荒种地、发展工业贸易、广辟财源、节衣缩食,边战斗、边生产,实行劳武结合,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部队的钱粮菜的供应,粉碎了敌伪对边区的层层封锁,解决了军民的生活供给,为部队后勤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是根据地发展的后盾,也是当之无愧的边区抗战英雄。
军需建设
为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胡宗南集23万兵力进占延安。陕甘宁、晋绥两地解放军后勤供给大都由黎化南处解决。陕甘宁西北野战军日需粮食18万多斤,含弹药补给日需动员民工5万余人和骡驴千头投入长途运输。黎化南边发动群众土地改革、没收封建财产军民分成,边动员党政军民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同时在解放区发行使用边币、控制金融,依靠群众办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和军衣军被,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8年底,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黎化南为第一野战军首任后勤部长。在他的努力下,大西北后勤的发展由小到大,1949年5月一野解放西安、进军大西北,黎化南出色地完成了浩繁的后勤工作任务,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安、兰州解放后到1951年,黎化南主持的后勤工作更是空前发展,除机关本部、政治部外还有八大业务部门和各类仓库,军需生产工厂样样齐全。当时第一野战军后勤部工作人员已近三万人,完全建成完整的组织配套、人员齐备的后勤工作体系,为以后西北部队的后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具备了相当的物资生产能力。黎化南功不可没。
黎化南峥嵘岁月数十年,也流露出浓郁的桑榆情怀。
1951年和1975年他曾两次回到阔别的家乡长阳,探望老区的父老乡亲。由于过度操劳,1978年11月26日,将军不幸因病在京逝世,享年69岁。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家乡的建设,嘱咐亲友:“战争年代我家乡的长阳人民为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我答应扶持建化肥厂的事一定要帮我完成好。”1980年10月,长阳化肥厂终于建成投产。
1998年,遵照将军的遗愿,将军及其爱妻袁光轩夫妇的骨灰运回长阳平洛老家安葬,将军的骨灰随同将军的思想灵魂终于叶落归根、永存清江。
(图片由长阳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