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春天故事——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

湖北日报 2021-07-01 08:37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改革开放以来迸发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引导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穿越激流险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火红芳华,书写特区拓荒牛精神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为“拓荒牛”。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南粤荒凉小渔村一举跃身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精彩缩影。

彼时,翻开任何一本字典,都没有“经济特区”这样的字眼。这意味着,经济特区每跨出一步,几乎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

一声春雷惊天地!

时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波澜壮阔历程。

特区精神以改革为刃,以创新为斧,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深圳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1982年,驻鄂央企中建三局千里南征,在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中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中建三局职工杜先芳,当时在一支被称为“铁姑娘班”的班组中当钢筋工。

“两个小姑娘一组抬钢筋,每捆12根、有近80公斤重,经常磨得肩膀破皮流血,第二天剪块硬纸片垫着继续上工。”杜先芳回忆。

与身体的疼痛相比,心里的恐惧更难跨越。

深圳国贸大厦从第三层开始滑模,她们要负责绑扎钢筋,随着滑模陆续上升,一直攀上150米高空。

杜先芳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她至今还清楚记得第一次站上十几米高的操作板面时,脚步打颤、手心冒汗。

在她看来,那段火红的芳华,正是特区拓荒牛精神的生动注脚。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4年,一首《春天的故事》火遍大江南北。

《春天的故事》,唱出了党中央英明睿智的决策部署,唱出了深圳经济特区阔步前行的奋斗姿态,唱出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时代风华。

东方风来满眼春。

今年以来,全国数字经济百强企业有四成在湖北布局,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正向万亿级迈进。

弘扬特区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荆楚儿女,上下同心,正奋力跑出“加速度”,续写“春天的故事”,创造更多奇迹。

以宝贵生命,诠释伟大抗洪精神

1998年夏,一场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湖北入汛比常年早20天,13次大到暴雨连绵不绝。

江水咆哮,掀起洪峰,峰峰相叠,一次比一次凶猛。石首告急,洪湖告急,监利告急,嘉鱼、武汉也频频告急。

面对来势汹涌的洪水,人民子弟兵、党员群众闻“汛”而动。

“听党指挥,善于攻坚,敢打硬仗,永当先锋,胜利向前。”

“人在党旗在,人在大堤在。”

与洪水的殊死搏斗中,他们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战斗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大堤上,他们众志成城,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洪水的“铜墙铁壁”。

1998年8月1日20时30分,嘉鱼县簰洲湾长江干堤外围民圩突然溃决。狂浪激起几米高的水柱,直扑堤内29个村,5.7万百姓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有一幕动人的镜头,深深定格在无数国人脑海中。

滔天巨浪中,小江珊抱着白杨树坚守9个多小时,最终被驾着冲锋舟的武警战士救起。

如今,坚强的小女孩已长大,圆了儿时的“警察梦”,成为武汉铁路公安局襄阳公安处民警。

时任洪湖市乌林镇中沙角村村支书的胡小道至今仍记得,长时间洪水浸泡,长江干堤险象环生、险情不断。

“10万抗洪军民昼夜抢险,保住了洪湖长江干堤,‘坚持、坚持、再坚持,夺取抗洪斗争全面胜利’的伟大号召,极大鼓舞我们的斗志,党员干部带头上,人民子弟兵更是奋不顾身地转移群众。”胡小道说。

高建成、李向群、胡继成……英雄们以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着伟大的抗洪精神!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灾大难面前,更凸显这一信念的价值。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震惊神州大地。

大地震使山川移位、河流改道,却无法撼动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驻鄂空降兵勇士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4999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地带,侦察灾情,打开空中救援通道。

“我向军党委请战,担负先遣小分队队长,有能力、有决心带领小分队使用高空翼伞,空降深入地震核心地区,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救灾任务,誓死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在跳伞前写下请战书,执行了地震灾区救援伞降第一跳。

山摇地动,废墟上挺起不屈脊梁;生死较量,危难中铸就坚强意志。

在灾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顽强不屈的中流砥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身先士卒的激流勇士。

伟大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在荆楚大地薪火相传,闪耀光辉。

2020年汛期,雨量之大、汛情之猛、洪涝之重,历史少见。自豪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

滚滚洪流,安然东去。

1998年后,国家大幅增加防洪工程投入,湖北举全省之力加固长江堤防。国家对我省堤防建设投资超过174亿元,1584公里堤防变高变壮。

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长江中上游水库群投资巨大,多数在1998年后建成,为长江增添了治理水患、保家卫民的“铜墙铁壁”。

“如今,长江大堤有几米深的防渗墙,队伍防汛巡查也方便,心里底气更足了。”胡小道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关于那个夏天,荆楚儿女的记忆从未消退,抗洪精神早已融入血脉,化为拼搏奋进的不竭动力。

风帆启航再驰骋,大海扬波作和声。

今天的湖北,正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奋勇向前。

2020年9月,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十大领域。

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湖北正加快推动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神谱系彰显出万众一心、敢为人先的勇气魄力,挺立潮头、不畏艰险的奉献担当。伟大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转化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创造辉煌、开拓未来的强大力量。

荆楚儿女以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的勇敢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书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新篇章。

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感言】

作为当年参与特区建设的一员,我们要传承特区精神,真正将其烙印在思想深处、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脚踏实地、崇尚实干、不图虚华,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中建三局职工 杜先芳

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感言】

我们有形成于抗洪斗争一线的伟大抗洪精神的有力鼓舞和科学指导,我们有信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我们有信心消除水患、保民平安。

——原洪湖市乌林镇中沙角村村支书 胡小道

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感言】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始终保持“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实干品格,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驻鄂空降兵勇士领队 李振波

本版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