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帮办团队为办事群众进行一对一帮办,解答办事难题。
“红色示范岗”工作人员接待咨询。
小圆桌帮办人员为来办教师资格证认定的群众提供帮助。
企业工作人员在红色帮办团队的指导下,办理企业设立业务。
政务服务引导员随时为大厅办事群众服务。
2021年6月21日,夏至。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金色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大江奔涌,楚天辽阔。长江西岸,汉阳国博4号楼,一座红色政务楼宇,在晨曦中披上一层火红的霞光,画出最美天际线。
这里,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政务服务空间,是武汉中心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区级政务中心。
这里,在全市率先实现社保、税务全事项入驻,181个对外窗口提供827项服务,每日吞吐办件1.5万余件。
这里,线上线下全方位联动,不管老百姓和企业是网上办还是现场办,用户体验均唯“快”不破。
这里,在汉阳“三化”党建引领下,党员先锋、红色驿站、红色窗口、红色帮办,令“党徽红、驿站红、志愿红、锦旗红”为这座政务楼宇涂上一抹亮色。
这里,就是汉阳区新政务服务中心。
从2019年11月18日启用至今,汉阳区行政审批局持续深化“放管服”“四办”改革,让办事群众和企业“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同时,推动更多审批事项下放街道、社区,甚至小区红色驿站,真正将政务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对老百姓和企业而言,最怕的事情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迎着清晨7时的霞光,汉阳政务人陆续走进政务中心,早早开始一天的工作,“改革千万条,目的就一条——‘让事好办’。”
党徽红——
党员干部带头 “红色窗口”涌现政务先锋
搭乘地铁6号线,从国博中心北D出口出站200米,即是汉阳区新政务服务中心。
走进政务中心,导办台、帮办台、母婴室、饮水区、免费服务区一应俱全。位于一楼中庭的知音书苑,可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书籍阅览、在线云阅读、咖啡茶歇小憩、充电宝出租、互动交流、文印等各项服务。
政务中心1楼至3楼,分布不动产登记、税务、社保、公安、经济类、建设类、综合类等服务区域,服务前台全部在大厅内圈循环设置,方便群众找到窗口办事,专设的“红色窗口”“有事请找我专窗”“过号受理窗口”“绿色通道窗口”等,则为不同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
“这是我们的‘红色窗口’,涌现出一大批政务先锋。”汉阳区行政审批局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蔡振中介绍,政务中心建有党建资料室、道德讲堂、党员活动室等,加强党建引领,同时,在办事大厅设立党员引导咨询服务岗,党员干部、服务明星、积极分子等轮流上岗,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对象开展个性化咨询、引导、帮办等服务。
“这里环境真好,还能细致照顾到每个群体,让我感觉自己老有所用、老有所享!”近日,3位年过古稀的乡村医师来办理医疗机构校验,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全程协助,不到半个小时就为老人们顺利办完手续。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个地方发展搞得好不好,关键看生态行不行。这个生态,就是营商环境。
去年一年,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办件量共计81万余件,同比增长210%。
目前,湖北省政务服务网3.0系统汉阳区政务服务事项“四办”清单1448项,已达到应领数,其中“马上办”占比78.75%,“一次办”占比100%,“零跑动”占比90.90%;“网办深度权重”占比96.17%,“就近办”占比80%,均超过达标标准。
汉阳区西部政务服务中心已落成,汉阳成为武汉唯一拥有两家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城区,企业开办仅需半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全市最短。
2019年,汉阳区“四办”改革、营商环境排名进入武汉市前三;2019年9月、2020年6月,“四办”改革考评排名武汉市第一。
营商环境如水,水好则鱼多鱼大。2020年,汉阳新增市场主体10785户,截至目前总数超过17063户。
驿站红——
47项事项下放 居民享政务服务不出小区
汉阳政务服务的新风,远不止小小的“红色窗口”。汉阳政务大厅“去中心化”,广开政务“驿站”,让政务服务直抵居民家门口。
今年,依据“三化”党建“5443行动计划”,汉阳区“红色物业”全面托管161个老旧小区、363个小区“红色驿站”应设尽设,成为离居民最近的服务阵地。
5月初,“红色驿站”便民服务进一步扩容,汉阳区琴断口街41个“红色驿站”,率先迎来新增的37项民生类事项下放,居民享政务服务可不出小区。
“我就住在驿站对面,过来办事非常方便。”5月20日上午,在七里晴川社区七里晴川小区“红色驿站”里,65岁的居民杨艳云说,自己的老年证年审、疫苗登记等事项都是不久前在“红色驿站”办理的,只需几分钟就可现场办好。
田女士家住十里景秀社区十里景秀小区,是一名超市收银员。不久前,田女士丈夫突发疾病去世,留下两个还在读书的女儿,家庭遭遇困境。
“您随时到‘红色驿站’来,我和您一起填表,为您申请困难救助。”得知田女士的家庭情况,十里景秀社区“90后”网格员陆佳琪及时上门走访、入户调查。“‘红色驿站’就在小区里,居民下个楼就可填表、交资料,比以前更方便了。”陆佳琪说。
“目前已有47个事项下放街道。”汉阳区行政审批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将继续完善区、街道、社区、网格员“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区500余名社区网格员“进网格、进楼栋”的上门服务作用,将需要到区、街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由网格员收集资料,上传审核,将办理结果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应用智能技术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同时,汉阳区行政审批局进一步完善街道(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129个事项在街道办结。在区级、11个街道、1个社区、1个商圈、2个园区投放24小时自助服务机,提供房管、人社、医疗保障等部门共123项政务事项“一站式”服务。
志愿红——
线下帮办贴心 线上“云政务”省心
“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3月17日,当武汉康仕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女士,在政务中心3楼经济科受理区域四处张望时,帮办人员立即上前询问,并为其讲解相关事项的办理流程及需要准备的资料。
政务中心3楼楼层主管王唯介绍,2020年底,3楼设立5个小圆桌,针对经济科、社会科、建设科打造“店小二”服务品牌。“因为这几个科室窗口,都是企业来办理相关事项,比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王唯说,以前出现差资料、往返跑的情况,矛盾时有发生,现在服务端口前移,帮办人员从发号、引导,到预审、复印全程帮办,有问题面对面沟通,心连心解决。
“40名帮办人员每天服务2000余人次。”政务中心大厅主管马莉说,政务中心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红色帮办”志愿服务队,成为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
据介绍,汉阳区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志愿服务队建设,在政务大厅设立多个志愿服务岗、1个志愿服务站,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弱病残办事群众提供全程式、贴近式服务。
线下贴心,线上省心。
汉阳区行政审批局持续打造“互联网+云政务”模式,完善“汉阳云政务”网上审批服务功能,自主研发免费“云刻章”、远程“云勘查”、快速“云填单”等“云政务”系列。在全市推广免费“云刻章”系统,实现企业注册“零跑腿”“零费用”;远程“云勘查”实现资质审核“不见面”,将原现场勘查环节法定10个工作日的承诺办理变为及时办理;快速“云填单”,将公司设立登记事项自助填单生成文档,实现企业网上申报“省心办”。
2020年,汉阳区政务服务和“四办”改革创新实践“云系列”项目获年度第四届全国数字政务服务博览会“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智慧政务奖”两个奖项;《汉阳政务“云系列”特色服务加速打通便民服务云端高速路》被评为全省2020年度“法制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
“面对一天1.5万余件的办件量,政务大厅却看不到长龙阵,这样的政务效率,得益于窗口多、办件快、服务细,网上办越来越给力。”马莉说。
锦旗红——
高效务实热情服务 主动践行为民便民利民
“多亏了你们,向你们致敬!”2020年5月,市民王先生的父亲身患重症入院,无法前往政务大厅将房产过户给子女,最终,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克服疫情期间重重困难,到医院上门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为表达感谢,王先生送来了一封红底感谢信。
像这样真挚的感谢,在大厅的一本本群众意见登记簿上,数不胜数;走进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办公室,一面面红色的锦旗上,皆是点赞。
“高效规范展务实作风,热情服务促企业发展。”今年3月,武汉市汉阳区晓悟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的王女士被周到服务、细心解答所感动,向汉阳区行政审批局社会科窗口工作人员,递上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已不是工作人员第一次得到办事群众的认可。
为民服务,已成汉阳政务人的一种“肌肉记忆”——距离政务大厅下班时间还有7分钟赶来的市民,享受到“延时服务”,顺利办好了抵押业务;一对来办理不动产权证的盲人夫妻,被帮办人员陈芳全程照料,并一直送到地铁口;忘了带伞、冒雨来办事的老人,被保安师傅打伞接进送出……
“从老政务大厅到现在的新政务中心,地方变了,初心不变。”马莉回忆,还在老大厅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一位60多岁的聋哑婆婆来到窗口,想将房产过户给儿子,为了与其交流,大家分头多方寻找到一位手语教师,来到窗口当翻译,为老人顺利办理了相关手续。
服务好不好,办事群众说了算。如今,汉阳区行政审批局积极推进“专业化”咨询服务、“不见面”网上服务、“点对点”预约服务、“一条龙”帮代办服务、“不打烊”延时服务、“四进”上门服务等特色化服务,进一步落实“好差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
6月21日18时许,走出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回望这座在落日余辉中的红色政务楼宇,去年11月18日启用一周年之时,工作人员的宣誓犹在耳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筑牢‘店小二’服务理念,主动践行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汉阳政务人为民俯身的决心。
文图:朱吉山 王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