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101.98公里,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的东湖绿道。
东湖风景区。
游客在东湖绿道骑行。
东湖晨曦。
1950年12月2日,武汉人引以为豪的城市后花园——东湖风景区建区,掀开这片大湖全新的历史图卷。
从“海光农圃”到“东湖风景区”,从“最大城中湖”到“最美城中湖”,从“武汉东湖”到“世界东湖”,东湖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最靓丽的“金名片”。东湖风景区也成为世界级“城市绿心”,展露盛世美颜。
如今,在这片“红”与“绿”交融的沃土上,党史学习掀起热潮、生态环境提档升级、东湖绿道不断伸展、居民生活愈发舒心。迎着新时代的春风,东湖风景区正昂首阔步向前。
从荒野郊湖到与伟人结下难解之缘
红色基因铸就“城市绿心”
1953年2月18日,武汉三镇雪后初霁,东湖风景区银装素裹、寒梅绽放。毛泽东忙里偷闲,游历了东湖风景区,对眼前的湖光山色赞不绝口。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莅临武汉。此后,毛泽东与东湖结下了难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48次到武汉,除了前几次住在惠济路武汉市委招待所之外,其余时间都住在东湖,前前后后累计住了480多天。武汉是新中国成立后,除北京之外,毛泽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并亲自决策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湖北。他先后在此接见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宾。东湖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上,有着光辉的印迹。毛泽东不仅同这里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情谊,对这里的草木山水,也滋生了浓厚的感情。
周恩来也曾定居东湖。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关键时期,周恩来定居东湖珞珈山,率领中共代表团在此进行国共合作的谈判事宜,寻求团结抗日。中日建交后,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将第一批78株樱花树赋予友谊寓意,赠与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邓颖超将这批樱花转赠给东湖。
“东湖有很好的自然条件,配合工业建设,一定可以建设成为劳动人民十分喜爱和优美的文化区和风景区。”1954年3月,朱德视察东湖时,曾挥毫题词。
东湖的前身,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红色实业家周苍柏先生于1929年一手创建的“海光农圃”。当年,周苍柏慧眼相中风景秀美的东湖,将经营所得30万银元,零敲碎打购置湖边一块块小荒地,日积月累,小荒地连成了一大片,合起来有两千多亩。周苍柏请父亲周韵宣书写“海光农圃”四个大字,刻在牌坊上立于东湖边。
后来,他又看上了东湖对面的一座小山。他找到它的主人,三番五次登门,表明自己建造公园的初心。主人被深深感动,将其无偿转让给周苍柏。海光农圃从此山水相依,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在周苍柏的精心打造下,海光农圃逐渐形成了风景区、苗圃果园区、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区四大功能区域,成为武汉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1949年底,周苍柏将海光农圃捐献给人民政府,深信新政府一心为民,能将海光农圃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为“城市绿心”,传承和延续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是东湖风景区矢志不渝的追求。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着眼“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学思践悟、以学促行,追寻红色记忆、讲好东湖故事。
深入实施东湖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打造一部东湖纪录片、一套东湖丛书、一套东湖旅游指南、一本东湖志、一首东湖赞歌,讲好东湖的生态故事、历史故事、伟人故事;推出东湖十大红色旅游景点、红色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实地实物、鲜活讲解、互动体验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所;组建东湖劳模宣讲团,到基层开展专题宣讲,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党的光辉历程。
携手深圳市龙华区北站社区、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社区、上海市上宁区荣华居民区、杭州市萧山区七彩社区等五地社区工作者,以“云”为媒,共学党史,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从“最大城中湖”到“最美湖泊”
铁腕治水保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
万顷碧波之上,绿道蜿蜒向前。站在湖边远眺,层峦叠嶂、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如今的东湖,被称为武汉的“绿心”,已成为世界级景观,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览。
作为“全国最大城中湖”,东湖一度承载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产养殖、调蓄防洪等多种功能,也曾因水质恶化广受关注。
东湖原本是城郊湖,上世纪50年代水质还在Ⅱ类至Ⅲ类之间。后来,随着城市扩张,东湖逐渐被城区包围,加之周边养殖、餐饮企业等无序排放,水质不断恶化,上世纪末已变为劣五类水质。
湖泊治理并非易事,城中湖治理则更甚。
2016年,武汉启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对东湖流域内约126.8平方公里的区域提出了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这一年,东湖水质改善迎来拐点,水质开始逐年提升。
去年9月,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投用。这条隧道将污水收集,并传输至郊外新建的、满负荷处理能力可达每天80万吨的北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有效减轻了东湖周边的排污处理压力。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武汉市主城区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4500公里污水管网和74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12片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实现了东湖流域“污水进管网、雨水入湖塘”目标。
污水处理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配套工程的“清管”行动,也在同步开展。目前,东湖流域80%的管网混错接点位和79%的管网缺陷完成改造,63%的小区及企事业单位实现雨污分流和海绵化改造,有效实现源头控污。
随着骨干污水收集系统逐步建成,东湖主湖水质进入加速提升期。
九峰明渠,起于高新大道,沿光谷三路西侧北行,横穿珞喻东路后往北排入东湖,全长约5.4公里。前几年,因周边区域开发,雨污分流管道配套等不够完善,时常有雨污混流水排入渠道,流入东湖。
2018年以来,相关城区形成对九峰明渠的治理合力。东湖高新区累计投入6.5亿元,实施九峰明渠高新段汇水区雨污混接错接管道改造、驳岸整治清淤等工程。东湖风景区对沿线排口全面排查,整改雨污管道混接错接问题。如今,九峰明渠入湖水质明显好转,黑臭水体消除,周边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一面是截污,一面是为湖水做“透析”。
在东湖东北岸,有一座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东湖淤泥环保处理中心。淤积了数十年污染物的湖底淤泥被送到这里,经过压滤机中和、沉淀、加药、调匀等无害化处理后,分离成尾水和泥饼。泥饼可以用作工程回填用土或景观园林用土,尾水经达标处理后排放。与此同时,在东湖沿线,武汉市对数十个湖边塘按照“一塘一景一品”,推进湖塘并治,构建“湖边湿地——湖边塘——子湖——主湖”的梯级水质生态净化体系。
一片水下森林,也在悄然扩张。
在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东湖的湖底,一片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构成东湖的水下森林。明年,水下森林将达到330万平方米,东湖将重现结构完整、物种多样、自我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
多年矢志不渝,让东湖治水工作从量变迎来质变。如今,东湖再现“一围烟浪六十里”的壮美景观,整体水质持续保持Ⅲ类,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去年10月,一年一度的武汉水上马拉松比赛在东湖的子湖——郭郑湖水域举行,600余名游泳健儿在这里劈波斩浪。
水污染治理,治好,更要管好。治理东湖正成为武汉市民共同的事。
2018年9月,武汉为东湖公开招募民间湖长,认真做好巡查河湖、宣传引导、沟通建议和示范表率。东湖风景区也建立起东湖水域空间管控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动态监测水域面积、水文、入湖水质等情况。
依湖伸展的绿道,也为东湖竖起一道生态屏障。绿道按国际赛事标准建设,适合跑步、骑行,全线禁行机动车辆,只允许观光电瓶车、自行车和行人通行。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的同时,稳定了东湖的水域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和建筑控制线。
5月山花满坡,7月山花飘香,8月桂花挂枝。眼下,东湖月月有花香,季季有美景。新时代的阳光下,东湖正铿锵有力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从“难以靠近”的环湖公路,到“精美绝伦”的世界景观——
东湖绿道串起湖光山色
6月23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泛起星星点点的金光。武汉市民刘超和家人吃过晚饭,在东湖绿道上牵手前行。目之所及,一片赏心悦目。
全长100多公里的东湖绿道,环抱33平方公里东湖水域,像一条长长的项链,沿着湖岸线和湖中岛屿蜿蜒延伸。整条绿道分为听涛道、湖中道、白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和湖山道等7条主题绿道,沿线呈现山、林、泽、园、岛、堤、田、湾8种自然风貌,串联听涛、磨山、落雁、吹笛、白马等多处景点,大学、博物馆、优秀历史建筑、名人遗迹等人文景观点缀其中,交相辉映。
2016年,东湖绿道入围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并在联合国人居大会上获全球推介,成为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一个示范项目;2018年,《武汉东湖绿道实施规划》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规划卓越奖”,这是国际规划界最高奖项;2020年,武汉东湖绿道项目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
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要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最优质的生态景观,同时还要保持东湖的原生态,将东湖绿道打造成一条世界级的景观,本身就极富挑战性。
在绿道建设前,这里的湖边是另一番景象,公路窄、汽车多、扬尘也多,连到路边散步都胆战心惊,更别提欣赏湖边美景。一些民房、厕所紧贴湖边修建,生态岸坡护理糟糕。
2015年12月,东湖绿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作为东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核心工程,东湖绿道在规划设计上,将生态修复作为重点考量。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的打扰,成为重要特色。东湖绿道为小野兔、小松鼠等小型动物设计可穿行的管状涵洞和箱形涵洞,这样的生物通道多达13条;在50多种铺装材料中,20多位专业人员逐一比较,最终遵循“海绵城市”理念,选择陶瓷颗粒砖、枕木等透水性材料,以及废旧回收可利用材料。
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波光粼粼的湖水旁,绿树掩映的绿道蜿蜒向前,目之所及一片湖光山色,顺道前行,时而山丘、林地,时而岛屿、湿地,时而沟渠、田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武汉市民惊呼,东湖原来还可以这么美。
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逾百公里东湖绿道扣环成网,国内最长5A级景区城市环湖绿道惊艳亮相,一跃成为世界级景观,吸引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2018年8月,东湖绿道三期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东湖景区内涵,刷新东湖“颜值”。
绿道,既是为东湖美景增光添彩的“生态链”,也成为东湖水质的“保护链”。除了东湖绿道本身对于锁定湖岸线,防范侵湖占湖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东湖绿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岸坡的生态化改造,保护岸坡稳定,同时又起到了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展现了其“形美、吸水、净水”的综合功能。
如今游玩踏青去哪?东湖已成为越来越多武汉市民的选择。今年3月13日,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发布的《2021年周末东湖游客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仅当日东湖风景区共接待游客量约51.3万人次,车流总量约3.39万辆次。其中,东湖绿道接待游客量为20.8万人次,磨山景区接待游客量为15.8万人次。
但凡到过东湖,无人不为“城市绿心”的广阔胸怀和深厚底蕴而感叹。
世界绿道,东湖绿心,彰显出武汉打造世界级滨水生态绿城的雄心壮志,助力东湖打造成为世界级城中湖典范。如果说东湖是武汉的绿心,绿道就像是这颗心脏的血管,通过路网相连,使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发挥辐射、渗透作用,成为武汉市打造生态化大武汉的重要动力源。
从“事找人”到“人找事”——
实事惠民彰显为民情怀
今年9月,位于东湖景园B区临街处的东湖实验学校即将开学。近8000户东湖景园小区居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孩子上学问题迎刃而解。
东湖景园是一个还建小区,之前由于周边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小区的孩子上学面临大问题。居民们对建学校,呼声很大。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将此事作为民生实事之一,重点推进,加速建设。
如今,东湖实验学校拔地而起,该校配备的总规模为36个班,其中小学12个班,初中24个班,既可以满足适龄儿童入小学就读,也能解决辖区内小学毕业生的去向问题。目前,学校正面向对口适龄儿童进行招生工作,教师资源也以高标准基本配齐。
为方便更多人了解孩子入学相关事宜,东湖风景区将相关部门电话予以公示,工作人员主动成为居民的“服务员”。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东湖风景区学史力行,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市民最急最盼的事情入手,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件件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垃圾堆放问题受到居民关注。6月14日,东湖风景区城乡工作办事处职能部门及第三方物业公司开展村湾环境卫生清理工作,重点对新磨山社区沙湾村、桥梁社区大李村的乱堆乱放、暴露垃圾等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对村湾内主道小巷、房前屋后进行全方面清扫。
近期,居民对燃气安全关注度高。区城管局各中队持续加强全区燃气安全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督促相关单位现场解决。
在5月19日,第十一个“中国旅游日”,东湖人民法庭应邀前往东湖新城社区,为社区居民送上《民法典》普法宣讲。现场交流中,宣讲人员重点针对婚姻家庭、旅游合同、预防诈骗等热点问题回答群众关切,并对居民提出的法律疑问进行解答。
惠民实事,桩桩件件彰显为民情怀。东湖风景区全体党员干部切实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宣传者、践行者,把实事办进居民的心坎里,也收获了满满的点赞。
社区居民张兴华说,今年以来,在东湖风景区办事,明显感觉到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了进一步改善。“以前是‘事找人’,遇到事了找社区解决,现在是‘人找事’,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主动上门询建议、问诉求。”
为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东湖风景区对“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件,销号一件,办事效果接受群众评议。
为进一步服务辖区群众和企业,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走深走实,落地见效,东湖风景区公布“店小二”专线服务电话,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大队)、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税务局、东湖人民法庭等一批与企业发展、群众办事息息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进一步做优辖区服务水平,让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惠及辖区的居民群众。
策划:东湖风景区管委会 摄影:陈勇 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