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楷模”王继才夫妇守岛32年感人事迹改编的电影《守岛人》正在热映 编剧三年13稿 “平凡伟大真实感人”

武汉晚报 2021-06-29 07:13

刘烨饰演“人民楷模”王继才

影片通过船老大(陈创饰演)的视角,见证了王继才夫妇32年的守岛历程。

影片中有很多温馨感人的亲情镜头。

由陈力执导,刘烨、宫哲领衔主演,根据“人民楷模”王继才夫妇守岛32年感人事迹改编的电影《守岛人》正在热映,很多观众评价影片:平凡伟大,真实感人。

记者专访该片编剧丁涵,她对于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写剧本前,丁涵前后三次前往开山岛采风,与原型人物王仕花生活在一起,获得很多一手资料。她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大大小小的调整,大概总共写了13稿剧本。

编剧三次上岛采风

与王仕花成亲人

在写剧本之前,丁涵收集了大量资料,看了王继才夫妇的纪录片,找了两人在岛上生活的100多张图片,但这远远不够。导演陈力特别注重真实感,她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再会写的编剧,也写不过真实的生活”,所以,采风是必要的。为此,丁涵前后三次上岛采风。

第一次是2018年10月,丁涵跟着勘景团队前往开山岛,那天正好赶上了台风,船在海上颠簸严重,大家都吐得厉害,上岛之后看了下环境,和原型人物王仕花简单聊了下,就被通知台风要来,匆匆下岛了,丁涵觉得“挺遗憾的”。

2019年春节,丁涵跟导演陈力第二次上岛,想把剧本再做扎实一些,这次丁涵在岛上待了三天,相比第一次,王仕花的心扉慢慢被打开,她和王继才一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被挖掘出来。丁涵还翻看了王继才夫妇的航海日志,每天陪王仕花去升旗,那次她感觉跟开山岛有了感情。

为了精修剧本,丁涵第三次上岛。这次她以一个创作者或者说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独自前往,不受外界干扰,真实地扎在那座岛上,走进王仕花的世界。这次,丁涵在岛上住了7天,和王仕花睡在一张床上,躺在一个被窝里,聊老王的故事,“有时候聊着聊着,我俩不知道谁先睡着了”。很自然的,丁涵每天陪着王仕花重复着日常生活,巡岛、升旗,打理老王之前种下的花花草草,中间王仕花会讲述她和老王的故事,这个过程对丁涵来说特别宝贵,拿到了许多之前采风中不知道的故事。“其实,这次对我的心灵滋养也挺深的,至今再见到阿姨王仕花的时候,觉得跟见到自己亲人一样。”丁涵说。

用虚构的“春晚表演”展现时间跨度

丁涵第三次上岛采风之前,剧本已经写到第四稿,大的框架已经定了,只是需要一些更鲜活更有质感,真实动人的细节,这些细节是编不出来的。采访回来之后,她把一些编剧技巧和真实得到的故事糅合在一起,让这个故事更舒服顺畅,也更打动人。

有一个细节,王仕花讲到她跟老王的事迹被外界关注之后,两人要去市里参加一个活动,那是两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下岛去一个繁华都市里。丁涵问王仕花当时什么感觉,王仕花说,觉得世界怎么那么吵,耳蜗都在震。王仕花记得很清楚,他们夫妻俩想过一条马路,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车,也不会看红绿灯,不知道什么时候走,来接他们的人就站在马路对面,10分钟了,那条马路他们俩都没有过去。

岛上基本没有什么吃的,就是一些海产还有政府送来的粮食。王仕花夫妇的孩子在岛上没有玩具,也没吃过零食,当孩子第一次下岛时,别人给他买了一支雪糕,他吃到的第一反应不是说好凉,而是说好烫,感觉舌头被烫到了。丁涵觉得,这些都是很真实的细节,如果没有真正在岛上生活这么多年,是想象不出来的。

片中有一段落,2014年春节,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在岛上为家人准备了一台春晚,表演节目。这个段落是丁涵虚构出来的。

在之前的采访中,丁涵知道一个细节,王继才夫妇每年都是通过收音机听春晚。但是在剧作中,丁涵觉得,太静止了,她想两人应该自己演一台没有别人看的春晚。一开始写春晚戏的时候,只有两人对着台下的空椅子演,后来做调整,觉得这台春晚应该被他们的家人看见,演给自己的孩子。正好这场戏也能展现出时间跨度,女儿有了老公,儿子考上了大学,是需要庆祝一下的。

不按照商业片的套路硬给故事加矛盾冲突

《守岛人》这个项目在找到丁涵做编剧前,曾找过其他团队来打造剧本。其中有个商业片团队看中了这个项目“一个岛,两个人”这样的时空概念,想做成类似《土拨鼠之日》的类型片——一个人被困在同一个时空里,32年如一日;还有个很厉害的文艺片团队,他们想做成类似伤痕文学的气质,强调主人公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不被重视的人,在岛上找到了内心的东西。当然,这两种剧本创作方向最终都被否决了。

丁涵说,直到导演陈力进入到这个项目之后,才确定了影片的方向。陈力导演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感人的真人真事,不要为了讨巧观众或者商业价值,去编造一些故事,赋予它一些我们自己的理解。它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这个岛的战略位置有多重要,而是一个平凡人因为曾经的一句承诺,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32年,“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这是现代人最朴素、最美好的一种品质。

陈力对丁涵说,首先不要按照商业片的套路硬给故事加矛盾冲突,给人物添弧光。其次,不要按照主旋律的模式拔高主人公的立意,就讲他们二人在岛上的生活,把这个做实做好,就能打动观众。最后确定下来,全片不要一句口号式的台词,不要任何故意煽情或故意升华主题的东西,才有了现在的剧本。

以船老大的客观视角讲述故事

整个剧本,丁涵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大大小小的修改或者情节上的调整,大概总共有13稿。中间有几次比较大的叙事视角上的调整,一开始她是从王继才的视角去写这个故事:我接到组织的任务,无论如何不能下岛。丁涵觉得,太正了。之后她又以王仕花的视角写了一稿,但又觉得王仕花的视角不够全面,也太女性了。最后,她选取了陈创饰演的船老大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

在丁涵看来,船老大是个摆渡人,见证了王继才夫妇32年历程的一个人。在32年的迎来送往中,船老大连接着陆地和海岛,他的视角很客观,并且岛上的一些新鲜气息都是船老大带过来的,包括王继才夫妇生活上的变化,第一次吃到方便面等。因为每次上岛,船老大都会带一些好东西让他们尝尝鲜。

丁涵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除了王仕花之外,现实原型中的船老大对她帮助最大。丁涵也跟他聊了很多,觉得他是一个既出世又入世的人,“有很纯真的东西,被王继才影响,同时又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

剧本故事跨度长达32年,如何设置这么长的时间?丁涵说,32年就是一条时间长河,她没有刻意把时间分割成段,“如果说它其中的坐标是什么,其实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个维度,围绕着变化,岛和这个家庭的关系展开”,比如第一次是王继才自己上岛,第二次变化是王仕花上岛和他一起生活,第三次变化是儿子出生,一家三口一起生活,第四次变化是孩子回到陆地……同样的时间,剧本中还有一条副线,就是岛外时空的变化,截取的比较有特色的一点,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感觉,二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发生的变化,再往后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以及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社会风貌。

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