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新华社发
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地球。新华社发
时隔近5年,神舟十二号作为我国最新一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对接,正在太空平稳飞行。伴随着祖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载人航天工程感到越发自信和从容,这也让人再次回想起18年前杨利伟首次飞天时的那一“未知时刻”。
近日,有网友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 其中的细节描写清晰,内容触动人心、扣人心弦,作者正是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由于教材是近几年新修订的,因此不少人都没学过,此前并未引起关注。近日,文章被发到网上后,相关话题迅速被推上热搜,仅数小时转发上万!
杨利伟在文中透露,自己在升空时经历了“黑暗26秒”,身体的极度不适让其感觉“就快要牺牲了”,回到地球后,他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后续其他战友安全进入太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利伟还以第一视角,描述了在太空中听到“神秘敲击声”以及俯瞰美丽地球等重要一手信息。文章不仅写得生动,还让网友为之动容,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对于中国航天员的敬佩之意——“刺激”“震撼”“看完才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之为英雄”“看完泪流满面”“仿佛跟着他的回忆去了一次太空”。
从中读出了航天人用生命追星逐月的勇敢,更被惊心动魄的细节深深震撼。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乘着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天地间。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飞天之年,他38岁。如今,18年过去了,人们可能还记得他成功返回地球并着陆的画面,却很少知晓那次任务背后的故事。
课文的第一个小标题,就叫做——“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003年的那次发射,初期十分顺利,但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黑暗26秒”,却让杨利伟感觉到了“死神”的逼近。
当时,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强烈共振,舱内的一切,连同杨利伟自己都开始急剧振动,更可怕的是,这个震动叠加在了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指约6倍于人体自身体重的负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了,这是在地面上成百上千次训练中从未经历过的。
共振持续26秒后,一切才恢复正常。杨利伟后来写道:“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刚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透露,在空中那难以承受的26秒,不仅让他自己感觉很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从飞船传回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是不是出事了。
直到飞行器整流罩打开,刺眼的阳光从舷窗外照射进来,才让杨利伟忍不住眨了眼睛。这时,地面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飞行回来后,杨利伟详细描述了这一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于火箭的振动。随着工艺技术的改进,这一问题被解决,此后的飞船再上天,其他航天员表示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振动。
咚咚咚……“神秘敲击声”
除了经历“黑暗26秒”,课文中,杨利伟还描述了其他诸多在太空中经历的常人所无法经历到的事情。
在此后的飞行过程中,一切都较为正常,但杨利伟还曾遇到过一个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会在飞船内听到“神秘的敲击声”。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咚……咚咚……咚……”
对于当时的这一情况,杨利伟事后是如此描述的,飞行过程中,他也曾试图寻找原因,但未能找到答案。此后,网上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莫衷一是。甚至有网友脑洞大开,认为是“外星人”的回应。设身处地想一想,真的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杨利伟称,此后的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也出现了这个声音,但他告诉其他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直到后来,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在一篇科技专栏文章中称,月宫一号在105天长期实验前,2013年10月19日至2014年1月23日系统的启动实验期间,人员在舱内就听到了与上面描述类似的咚、咚敲击声,以为是有人在外面敲舱,外面的人员找了一圈,没有人敲。大家都很紧张,开始分析检查。
最后发现,是舱体内壁材料在舱内压力变化时发生微小变形所产生的声音。
刘红指出,太空飞船是气密性很高的密闭的舱室,为保障人在密闭舱室里正常生活,舱内温度是进行调控的,因此舱内压力也会发生波动。飞船在太空中环境复杂多变,比地面要复杂很多,舱体材料形变发出声音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此外,杨利伟在课文中透露,飞船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自己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了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由于飞行速度快且停留时间短,每次飞过后,他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杨利伟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航天人,甘用生命追星逐月。
在九天之上,刻下中国印记。
星河璀璨,我们必将闪耀!
揭秘
《太空一日》
是如何入选教材的
这篇课文来自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天地九重》,是杨利伟亲自书写的一部自传,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军人、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再经过无数次极限训练,成为航天员的过程。
近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向记者讲述了将该文章选入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的主要考虑。
谈到这篇文章的“突然走红”,温儒敏说,“可能跟最近我国三名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进驻空间站等消息有关。另外,以前的语文教材比较少选科学类作品特别是科幻作品,统编新教材选了之后大家会格外关注。”
“杨利伟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写出了太空的神秘,航天员碰到各种紧张与意外之时的心理反应,以及那种科学探险过程的勇敢和严谨精神,文字表达也简洁明快。”温儒敏称,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也曾与杨利伟取得联系,征求他的意见,随后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
记者注意到,该课文位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6单元。这个单元中,除了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还有茨威格写南极探险的传记《伟大的悲剧》,以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等作品。
“这是专门设置的一个有关科学探索的单元,突出的是探险。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险的激情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温儒敏讲述了将这些文章选入语文教材的考虑:语文主要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对于自身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但同时又担负着思维训练的任务,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
温儒敏特别提到,学习《太空一日》这篇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思考杨利伟为何被称为“英雄”,还让学生设想“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这样的设计就把语文素养学习和科学精神培养巧妙地融合起来了。温儒敏指出,“科学类文章包括科幻作品入选课文,是近些年来教材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