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刘晓晶6月27日报道:以印言史、以印言情,“印记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6月27日在复旦大学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西泠印社指导,复旦大学、文汇报社、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家单位主办,将在复旦光华楼志和堂展出至10月7日。
开幕式上,老中青三代党员代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2017级本科生蔡育铮以及团员代表复旦附中望道学院人文实验班毛奕文同学共同传递了《印记初心》主题印章,表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300余件作品内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部分,由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展览印材丰富,多达二十余种。除石材、陶瓷、木材等传统用材,还有金属、树脂、亚克力、水晶、实木与金属漆、高铝耐火砖、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石墨等新材料。同时,印章设计制作采用电脑设计、IPAD篆刻、机器刻制,还有3D 打印、彩色喷绘等新技术,为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赋予更加丰富的新时代特征。
例如,“印记初心”主题印章由钢水浇铸而成,采用“海水江崖纹”和党旗红、党徽金配色,寓意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谋复兴;“共产党宣言”印章由复旦师生精心设计,采用紫砂陶泥经高温煅烧而成,随多种版本和语言的《共产党宣言》一同展出,纪念复旦老校长陈望道追寻真理、传播信仰的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印章,外形仿照一大会址,采用3D打印制作而成,铭记党诞生的伟大时刻;“开国大典”印章由中国一汽职工创作,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难忘瞬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印章,把我们带回中国走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引进来、走出去”印章由一位1.5岁的“篆刻家”——浙江大学老校长、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领导的人工智能团队开发的机器人“点石”制作而成,展现大众篆刻在科技赋能下的日新月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印章,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天问一号 祝融号”印章使用添加了火星地表颜色的玻璃微珠新材料,由国家电网公司的篆刻者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们的指导下创作设计而成。
此外,展览还特辟“印记复旦”专区,由复旦师生创作设计了49枚主题印章。从这座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建校时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命名,到陈望道老校长翻译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从抗战时期内迁重庆北碚,青年学子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复旦因此有了“夏坝延安”的美誉,到1952年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从谭其骧团队历时31年完成传世之作《中国历史地图集》,到新世纪新一代复旦人用“中国芯”助力中国梦,用8年的不懈努力让“永平脱贫”,用心血和汗水留下“种子精神”……作品以时间为序讲述复旦百年校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表示,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脉络,用300多枚印章记录并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参展作者有篆刻专业工作者,也有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和大众篆刻的志愿者,牢牢把握了艺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的创作导向,展览倡导印章创作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并以多元性的创新思维进行创作,践行着党中央提出的当今的艺术要具有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