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君的话
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人家小孩,到爬雪山过草地,再到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奉献的人民公仆。他的一生,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当家作主、民族繁荣复兴的历程。一起走近老团干王敬群,听他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他,10岁投身革命,13岁就当上儿童团书记,15岁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他,“孩子王”一路当到团中央秘书长,始终想方设法当好党组织的助手和红军的帮手;
他,作为新中国党的领导干部,参加会议却不肯穿一件鲜亮的新衣服……
他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102岁老人王敬群回首走过的一个多世纪。
他总结,自己始终遵循和坚持做到的就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崇高位置,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为目前全国少有的几个全程参与反国民党部队五次围剿的在世老红军,王敬群先后经历过红军长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历经枪林弹雨的洗礼考验。
(制图:仝丹)
13岁当上儿童团书记
王敬群,原名王申蔼。1919年5月,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直辖镇桐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处在战乱年代,王敬群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缺衣少吃的日子,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当时许多人都饿死了。”王敬群的几个妹妹也没能挨过饥病,夭折了。目睹红军队伍在家乡的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年仅10岁的王敬群“为了让家人与天下人都能够有饭吃”,毅然投身革命。
1929年11月
王敬群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刻苦好学,经常能够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很快,他就成为当地县儿童团的负责人。
1932年
王敬群担任宁都、广昌、建宁三个共青团中心县委儿童局书记。有一次开中心县委扩大会,王敬群虽然不是党员,但以儿童局书记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见到了时任江西省军区司令的陈毅。“我在他前面,他问我‘小同志,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神气的说,‘(我是)儿童团书记。”
1933年
各地儿童团率队到井冈山慰问红军队伍。在井冈山,王敬群遇到了同样率领儿童前来慰问红军的儿童团长胡耀邦。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4年3月
正式转为中共党员。
1934年10月
王敬群随所在的少共国际师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在此之前,他还全程参与了反国民党部队五次围剿。
哪里需要去哪里
王敬群回忆,1934年参加红军后做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鼓励大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流泪,做党的得力助手、后备军,向党输送党员和干部。
红军到达陕北后,王敬群历任红一军团第一师青年科科长,陕甘宁独立师统一战线科科长兼宣传科科长,陕甘宁支队一纵队二团、十三团青年干事,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后改任团中央秘书长。
王敬群记得,当时共青团江西省委由张爱萍负责,“他按照苏联儿童服装的样式为我做了一套列宁装。”穿着列宁装,戴着红领带,王敬群被安排去共青团宁都县委任儿童局书记。
当时的中央苏区共青团在各地开办列宁小学,让儿童们学习文化、读好书、锻炼好身体;反对女孩缠裹小脚、穿耳洞,反对虐待童养媳;反对家长无故打骂儿童,保护儿童权益。
王敬群还记得,在中央苏区三八儿童干部会、国际青年节时,组织少年先锋队儿童进行大检阅,粤赣省儿童团就进行过唱歌、跳舞和打假仗比赛。
在他的印象中,儿童团经常组织宣传队到前线做宣传工作,鼓励父兄为保卫分田果实和苏维埃政权参加红军,支援配合红军打胜仗,用歌舞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将标语写在木板上,通过河流漂流送到白区瓦解敌军。“想方设法当好党组织的助手和红军的帮手。”
1939年
100多人从延安出发经河南到达淮南地区,王敬群坚决要求上前线作战,从此开始在安徽天长、南京六合、扬州仪征等地区抗日。
1941年
作为二师四旅主持工作的政治部主任,这一年,王敬群再次与陈毅相见,让他惊喜的是,当时陈毅不仅记得他,还说,“不错了,少年出英雄,带一个旅的人啊。”
1952年
王敬群担任福建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针对福建刚解放不久的情况,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各级青委和共青团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组织动员教育广大青年踊跃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与青年打成一片
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与广大儿童、青少年相处,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团干,王敬群认为,团干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与广大团员、青年打成一片。“要有亲和力,让大家觉得你可信、可亲、可敬。”
刚参加儿童团时,王敬群就经常和村子里、附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红军的各种军事操练,大家边学边练边提高。“在学练和玩耍中激发热情,增进了解和友谊,组织起来就很容易了。”
在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共青团工作培训,但是在王敬群朴素的处事哲学中,他知道“做事和处理各种矛盾要公道,让大家信服;凡是要求别人做好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敢于负责人,要说话算话……”王敬群说,这样,团干在大家心中就有威信,就有号召力。“我感觉在工作中最主要的一要讲原则,二是要实事求是,三是对待工作要有热情、激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王敬群的女儿王杨眼中,父亲是个好读书、好学习、严谨认真的人。
王敬群对饮食不讲究,唯独钟爱吃辣椒,“只要有辣椒,有点肉丝,他就高兴的不得了”。从穷苦处走来的王敬群总说“红军长征的时候哪有什么吃的,我们这样不也过来了吗?”到了七八十岁以后,为了给父亲补充营养,女儿们就跟他讲道理,他才慢慢接受增加点有营养的食物。
有一年,父亲要参加一个会议,王杨为他做了一套中山装。“我们帮他换上,他脱了,再穿上他又脱了。他说穿得这么漂亮干什么,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了。”吓得王杨不敢坚持给他穿。但实际上,衣服挺便宜,就是颜色亮了些。
直到改革开放后,看到大家都穿的蛮好,父亲才肯穿这一套衣服。
在王杨记忆中,父亲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多年前,王杨有一次回到江西老家,碰到父亲的工人朋友和曾经的下属,“那些工人都讲,哎呀,你爸爸我们都记忆很深刻,非常艰苦朴素,非常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官架子。”
宽以待人的王敬群对待孩子的教育却又总是格外的严格。王杨记得,在中学时父亲叫她和姐姐抄写文章,姐姐抄错了一个字,父亲就让她把一整页从头再抄一遍。姐姐不干了,为什么她就写错了一个字却要抄一整页。结果得到父亲更严厉的批评“这么一点事情就这么怕苦。”
在王杨看来,父亲是个典型的不讲吃喝,平易近人的人。为了方便照顾年老的父亲,家里请了阿姨,每次吃饭父亲总是记得要喊阿姨一起,“只要他觉得我们对阿姨不尊重或者不礼貌,他马上脸色就变了。”
— End —
此为本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 | 杜沂蒙
编辑 | 杜沂蒙 统筹|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