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一时间,8万建设大军齐聚祖国北疆、在荒滩上筑起钢城的记忆被迅速唤起。
在包钢炼钢厂,41岁的炉长孙承碧是同事眼里的操作状元。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历的转炉炼钢工高级技师,现在的他凭借肉眼观察火焰的亮度与颜色,就能将钢水温度判断得八九不离十。孙承碧说:“我的爷爷、姥爷、爸爸、妈妈都是包钢职工,我从小在炼钢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如今也是‘钢三代’。”
内蒙古包头包钢无缝钢管生产线。视觉中国 供图
包钢,是孙承碧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像孙承碧的爷爷、姥爷一样的8万建设大军梦想开始的地方。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让祖国强大起来”
“我的爷爷是从鞍山三冶来到包钢参加建设的,他刚来到包头时,只有一片荒凉的沙漠,什么都没有。”孙承碧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从爷爷的描述中,也能体会到当时的艰辛,“他们是‘拓荒’的一批人,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大家都是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
同样作为包钢“拓荒者”的葛桂林,亲历了包钢从无到有的历程。1954年,19岁的葛桂林随当时的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包头市工作团来包头工作,同年8月调到包钢。
“在那个年代,举国上下都在大兴工业,人们的心中怀揣着一个工业化强国梦,正是带着这样火热的梦想,最终有8万名创业者投身于大西北,无私地支援包钢建设。”如今的葛桂林离开包钢工作岗位已有27年,但他说自己的心一天也没离开过包钢。
当时包钢建设地还是一片荒滩,环境艰苦、物资匮乏。“包钢不建成,我们这些人就白活。”每每回忆起过往,今年94岁的第一代“包钢人”张国忠依旧心潮澎湃,“当时全国钢铁产量很低,新中国建设需要钢材,自己生产的不够用就得进口。在这种形势下,早一天将包钢建设起来,就早一天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感召下,从中央和华北局等党政机关抽调的管理干部、鞍钢技术骨干、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从此,包钢第一代建设者白手起家,披荆斩棘,从头做起。
1959年,包钢1号高炉出铁。
1960年,1号平炉出钢。
1960年,负责内蒙古包钢1号大平炉开炉生产的炼钢工人们在观察炉温上升情况。崔晓华 摄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让祖国强大起来。”这是张国忠、葛桂林等老一辈包钢人的初心与使命。
从全国支援包钢,到“包钢制造”走向全国
在包钢炼钢厂,孙承碧和工友每隔40至50分钟,就要将炉膛打开,舀出钢水测试,确保钢材硬度。
“重轨钢是公司拳头产品,用于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高铁线路铺着包钢制造的钢轨。”高温钢水发出白亮的刺光,孙承碧一边查看一边说,“我们现在能冶炼出重轨钢钢水,都是基于一代代包钢人的不懈努力。”
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1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听说那时候全国各省、区、市的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孙承碧说,以前全国各地支援包钢,现在,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1500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新中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如今,放眼全国,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总投资80多亿元的包钢年产353万吨高端稀土钢板材冷轧工程全面投产。2016年12月8日,工人在包钢稀土钢板材冷轧生产线上吊卸产品。新华社发
“现在‘包钢制造’也是各地建设项目最亮丽的风景线。”孙承碧深感自豪,作为青年一代,他有幸亲历了平炉炼钢到转炉炼钢、沸腾钢到镇静钢、横注钢到连铸钢的蜕变,参与十多个种类、300多个钢种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转炉白灰消耗、钢铁料消耗的低成本制造,感受到了环保意识及硬件配套的提升,目睹一个绿色、环保、高效的草原钢铁巨人的日益壮大。“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当代的包钢实现了当初‘包钢为全国’的梦想。”
包钢精神如涓涓源水,融入血脉
每天顶着高温,重复着单一的工作,如果不在炼钢一线,高炉前的辛苦与枯燥没有人知晓。
面对如此的生活,孙承碧无怨无悔。“我18岁进入包钢集团,成为炼钢厂一名普通职工,20多年后我仍然在炉前,我喜欢听到钢水落地的声音,喜欢自己的每一次判断精准堪比机器。虽然我的青春看似枯燥,但在我看来,这却是最美好的时光。”
“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包钢精神是会延续的,就像是涓涓源水,波澜不惊,但永远流淌在孙承碧血脉中。
像孙承碧一样在包钢奉献青春的宿成,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包钢。他说,自己赶上了企业产品向高端化进军的螺旋式上升时期。“企业长远发展要依靠产品,必须得拿出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的产品。”
宿成所在的热轧产品研发室,90%是研究生,让更多的包钢产品拥有话语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宿成称:“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包钢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将传承老一辈炼钢人的优良传统,让包钢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夫妻档支援包钢建设:哪儿艰苦到哪儿去
91岁的高凌霄老人家中,珍藏着一块“宝贝疙瘩”。
摩挲着手中这块“铁疙瘩”,这位老人总会激动万分:“这是1959年9月底包钢1号高炉流出的第一炉铁水铸成的铁块,是出铁现场一位老师傅送给我的。”
这块“铁疙瘩”至今已有62年历史,之所以这么珍贵,是因为包钢对于高凌霄来说,意义非凡。
内蒙古包头包钢无缝钢管生产线。视觉中国 供图
1954年,高凌霄与丈夫放弃了北京的生活和工作,自愿请调支援包钢建设。作为第一批的“拓荒者”,他们经历了包钢最初的艰难,也见证了包钢的蓬勃发展,“我们这一代人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包钢”。
“哪儿艰苦到哪儿去。”这是高凌霄夫妇自愿请调到包钢工作时的初衷。
高凌霄老人回忆:“包头当时非常荒僻,除了黄沙土地,什么都没有,天天风沙不断。食堂是一个搭建的简易棚,没有遮挡,经常是一口饭一口沙,也不觉得苦。”
高凌霄说,她在包钢先后担任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在包钢建设初期,条件异常艰苦。作为宣传科科长的高凌霄需要时常下厂给工人加油鼓劲。“那时候在焦化厂给工人们做思想工作,他们穿木头板鞋扫炉盖,我们也穿木头板鞋搞宣传。”
三年困难时期,工人们不得不饿着肚子干活。那时候,高凌霄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工人们鼓足干劲。“工人们晚上下班回张家营子,我就得骑车去张家营子给大家开炕头会。”高凌霄说,困难时期,基层建设工人更需要鼓励和支持,让大家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搞建设。
高凌霄的丈夫曾担任包钢设计处处长,为人内向。“在没出铁之前,我爱人就把设计室安排到1号高炉旁了,当时有句口号叫作‘守炉穿,伴炉眠’,那时候挺苦,但大家伙一起熬过来就好了。”
1959年9月26日,包钢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高凌霄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虽然我和我爱人都从包钢离休了,但我们还是很牵挂包钢和包钢人。”高凌霄老人说,第一代包钢人将出铁的梦想镶嵌在自己的生命里,希望新时代的包钢人也能铭记这种精神,将自己对包钢的贡献镌刻在中国钢铁的历史中。
【齐心协力建包钢】
1954年,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近1500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60多年来,包钢历经跌宕起伏,但不变的是红色基因,一代代包钢人用钢铁般的意志谱写出包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百折不挠的发展史、敢于突破的创新史。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杨丝涵 统筹:蒋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