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绿色接力”71年,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

大武汉客户端 2021-06-24 09:23

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六十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县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使绿化率由当年的百分之零点三上升到现在的百分之五十,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说

种树,需要技巧吗?不,一把铁锹、一双手就够了。但在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的山西省右玉县,种树却不简单,种下去的树没成活,继续栽!

这是一场持续了71年的接力。

71年来,山西右玉县党员干部死守“种树治沙”的信念,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当地群众,一棵树接着一棵树栽。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当地人家门口、办公室里的一把把铁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右玉人为绿化家乡、造福后人的接续奋斗。

2017年7月22日航拍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新华社发

如今的右玉人正享受着绿色福利,从“绿起来”向“富起来”大步迈进。

每一任县委书记办公室里,都竖着一把铁锹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沙堵门。”这样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唱尽了右玉过去自然环境的恶劣。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绿化率不足0.3%,沙化面积占全县的76.4%。有专家考察后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全县搬离。

走还是留?留下来,又该如何战胜黄沙?1949年10月,这样一个问题摆在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面前。

“人要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结束为期4个月的全县徒步考察后,张荣怀下定决心,向黄沙“宣战”:带领全县人民种树。

在右玉苍头河边,他亲手挥锹挖坑种下第一棵“小老杨”,开启了坚持不懈植树治沙的序章。

此后,右玉历任领导班子都把治沙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成为全县领导干部的共识。每一任县委书记办公室里,都竖着一把铁锹。

姚焕斗是第13任县委书记,当了12年书记,植了12年树。1991年,他接到通知,将调离到另一个县。临行前,他依依不舍地来到办公室,握着磨短了一寸的铁锹,泪流满面。

铁锹伴随了很多右玉人一生。在这里,从县到村,每一个干部身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种树故事。

在威远村的一座坟茔里,沉睡着28岁的村支书毛永宽。没有人会想到,陪伴毛永宽的竟是一把纸糊的“铁锹”。

1966年,毛永宽回到村里务农,由于思想超前,敢想敢干,几年后他被任命为这里的村支书,他也是当时最年轻的村支书。

三年时间,毛永宽带领群众,把威远堡东门外4000多亩丘陵进行了平整,并沿西北方向,打造三道防风林带,分层阻挡风沙。

由于积劳成疾,年仅28岁的毛永宽走完了短暂的一生。送葬时,他的妻子亲手为他糊了一把“纸锹”,放进棺木。那一刻她泣不成声。“永宽活着的时候,天天都和铁锹在一起,铁锹陪伴他的时间,比我陪他的时间长。永宽已经离不开它了,这锹就是他的念想啊……”

“战胜风沙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群众中间”

今年植树节,右玉的志愿者在微信公众号里推送了一张海报:“春风十里,不如有树有你,一花一世界,守护的美好,都要算树。”

“战胜风沙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群众中间。”右玉县第21任县委书记张震海说。数据显示,70多年的植树造林中,全县人民义务植树达2亿多天。如今的右玉,已拥有绿化面积170万亩,约13亿棵树,绿化率从当年的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56%。

过去,右玉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但在这里,把种树当事业的人比比皆是。种树的时节,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不讲条件,不计报酬。

过去,每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口都放着一把铁锹,仅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就造林30多万亩,营造了文教林、政法林、宣传林等十几个造林基地。“大家抢着干、比着干,手掌上没有结痂,就觉得自己不光荣,没卖劲。”当地一位机关干部这样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情依旧不减。村里的大喇叭一喊,大家带着铁锹、水壶就上山了。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第一年栽好的树,可能立马会被狂风黄沙吹走。但右玉人有着一股子韧劲,一次不行就再种一次,一年不行就来年再种。

高家堡乡一位名叫曹国权的老汉,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在自家房前院后栽树,年复一年,一共栽种各类树木7300多株。1976年时任县委书记来到村里拜访他,问他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他笑着说:“我粮够吃,钱够花,没啥困难。我倒是想,集体再给我划点地,我再多种点树。”

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成为山西右玉靓丽美景。视觉中国 供图

当年一把铁锹,让右玉人享受绿荫吃上“生态饭”

71年前,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这里种下了第一棵“小老杨”的时候,四周还是黄沙遍地。如今的右玉,苍头河两岸已是郁郁葱葱。

右玉的后人们,正享受着前人栽下的那一片绿荫,享受着71年努力换来的绿色福利,吃上了“生态饭”。

在右玉县右卫镇,村民李富说起一天的收入,笑得开怀。“家里的房子现在收上了房租,住着来右玉写生的老师和学生。每间每天连吃带住60元,算下来,三间房每天租金就有180元”。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这个古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爱好者前来写生创作。

2018年8月,全国有40个贫困县摘帽脱贫。长长的名单中,右玉县名列其中。

离右卫镇不远的杀虎口景区内的马营河村,村民朱美丽曾是贫困户,看到村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她也动起了心思。去年她重新翻修屋子,开起了农家乐。5个月忙下来,她赚了小3万元。“油糕、莜面、羊肉,都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不少游客来了都想尝一尝。”

“生态好了,人的脑子也活了。”带着朱美丽和乡亲们发展旅游的,是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朱义。在他的带领下,马营河村积极筹备成立旅游合作社,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努力为发展生态旅游构建平台。

现在的马营河村有绿水、有青山,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从2018年至今,已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给村里带来了70多万元收入。全村53户人家,目前已有10多家在做农家乐。“我相信只要搞好乡村旅游,就一定能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朱义介绍,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同比高出近四成。

“目前,右玉的宜林荒山已经基本绿化完成,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目标、新要求。”现在“接力棒”传到了右玉县第21任县委书记张震海手上,他说,“肩上的担子丝毫不比以前轻,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右玉精神’,跑好这场绿色接力赛。”

【生态绿中的“巾帼红”】

在右玉71年“绿色接力”中,闪耀着一抹巾帼红。

与新中国同龄的王明花,出生在右玉县头水泉村,这里靠近风沙最严重的黄沙洼。她回忆道,打小记忆中的家乡经常黄沙漫天。家旁边的黄沙洼,大家都称它是一个“大狼嘴”,长20公里、宽4公里的移动沙丘随时可能吞噬了她的家。

从7岁上小学开始,她就已经踏上了治理风沙、植树造林的漫漫长路。因为能吃苦、干活快,17岁那年,王明花被任命为头水泉村妇联主任,成为妇女的带头人,植树便成了她的义务。

王明花说:“嫁了人、生了娃,干劲却一点儿没减。”每年的春秋两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她埋头种树,却苦了孩子。

王明花想出办法: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拦腰拴住孩子,一头拴在窗棂档上。“孩子哭累了,就趴在炕上睡着了。有时候回来,孩子屎尿裹上一身,心里头那个难受啊。”

持续8年的“三战黄沙洼”,是右玉县治沙史上最为艰苦的一场大战,王明花与姐妹们组成突击队,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看着亲手栽种下的树一天天长高、长壮,王明花和村民们笑了,“这苦这累,值了”。如今,那个“吞天吃人”的黄沙洼,早已变成绿山岗。

“巾帼铁军”中,不仅有“铁姑娘”王明花的坚守,更有“七彩凤凰”的助阵,她是一个为了爱情来到右玉的云南姑娘。

1989年,余晓兰随丈夫从云南老家来到右玉南崔家窑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土山包,十几户人家,都是平房和窑洞,一刮起风来,遮天蔽日。” 余晓兰最终选择留了下来。“希望有一天,右玉也能像家乡云南那样,到处是绿水青山。”

几年后,余晓兰和丈夫拿出所有积蓄,承包了村里4000多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30亩乱石滩,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植树造林。从第一棵成活的树苗,到如今80余万株松树、果树和3万株杨树,10亩人工沙棘苗、10亩柠条苗,余晓兰将30多年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荒山,也收获了绿色和希望。

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荣誉接踵而至,余晓兰也有了新的目标:“我希望把自己的万亩园林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区,用自己的双手,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右玉精神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铸就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

2011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统筹:蒋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