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在位于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大衫和一床褥子。大衫长120厘米、宽50厘米,灰色毛哔叽料,有几块小补丁。褥子长157厘米、宽80厘米,有几处裂口。褥面是灰色布料、四周镶黑边,褥里是白布。这两件遗物,是杨靖宇1931—1933年在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时穿过、用过的。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1940年2月23日,在最后的战斗中,杨靖宇以一腔热血、满腹草根,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严守党的纪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位于吉林省通化市的杨靖宇烈士陵园,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英灵安息地。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上,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驰骋在南满、东满大地,给予日伪沉重打击,被称为“东北抗联第一人”。在陵园陈列室中,展出着一件现已成为珍贵文物的磨盘,它承载着杨靖宇将军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1936年,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抗联战士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打猎、采蘑菇野菜、磨荞麦等等。秋天的一个深夜,杨靖宇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里认真学习革命理论。这时,隔壁传来一阵阵隆隆的磨盘滚动声,于是他把桌上的书籍、文件整理了一下,吹熄了油灯,朝隔壁的“磨坊”走去。
杨靖宇捋起衣袖就去接替推磨的战士们,他说:“既然大家都要吃饭,就都该付出劳动,我也不例外。”说完,他走到磨边推磨。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遇到4个上山打柴的农民,此时的他饥饿与伤病交加,已经五天五夜没吃一粒粮食,脚上的棉鞋也已经烂成一团。
即便这样,他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身上的钱让农民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当天下午,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被敌人包围。激战20分钟后,杨靖宇胸部中弹,壮烈殉国。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80多年前的理想,如今“盛世如愿”
194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其殉国地濛江县在当地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改名为靖宇县。从此,英雄的名字被印在地图上,写在门牌上,刻在身份证上,与这方水土紧密交融。
如今的靖宇县,“英雄名城”“矿泉名城”“北药名城”三张名片享誉全国。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们奋战的林海雪原,已经成为靖宇县的“资源宝库”。农村富了、城市美了、产业强了、日子甜了,不少人想起了80多年前,学习印染出身的杨靖宇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对部下谈起的理想:“期待有一天,母亲和全国的女性都能穿上漂亮的花衣裳,过上好日子。”如今,盛世如愿。
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是杨靖宇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开启戎马一生的地方。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将军故居前,一棵历经90多年风雨洗礼的槐树枝繁叶茂,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当年杨靖宇亲手种下的。
杨靖宇将军故居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是游客来驻马店必看的红色遗址,也是当地人教育后代必去的地方。
将军故居周边的马路上,总能看到从容自在的居民们。提到杨靖宇将军,他们总是充满感慨:“杨靖宇将军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驻马店市作为杨靖宇将军的故乡和出生地,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将用实际行动学习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杨靖宇(1905—1940)
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统筹: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