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理想和信念慷慨赴死,靠的是信仰

长江日报 2021-06-24 07:31

方志敏

夏明翰

2021年4月2日,人们在方志敏雕像前参加纪念活动。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

夏明翰烈士使用过的蚊帐。

■ 革命理想高于天。江西到处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同志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

——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 马日事变后湖南一片血雨腥风,革命者血流成河却没有被吓倒。夏明翰身陷牢狱坚贞不屈,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

——2020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这是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流传甚广的一段话。《可爱的中国》手稿,至今留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本珍贵的遗稿,笔迹隽秀,版面清新整洁,部分页面上还做了修改。这是方志敏烈士革命理想和革命意志的珍贵见证。

■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位于江西南昌的方志敏烈士纪念园,展示墙上挂着数张方志敏的照片和画像。其中一张是他在敌军押送下奔赴刑场前的留影,身姿挺拔,眼神坚毅,丝毫没有胆怯畏惧。

方志敏1899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之家,这里也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摇篮。1922年,为寻求革命真理,方志敏来到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4年在南昌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激动地写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27年8月下旬,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化装成农民,从吉安步行回到弋阳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武装。1934年11月初,方志敏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被7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又冒着危险,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被俘那天,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在4个月的时间里,撰写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近14万字的文著。

面对死亡,他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 老人义务清扫方志敏旧居15年,《清贫》纳入小学统编教材

江西省乐平市十里岗镇篁坞村,73岁的老党员汪周孝已经义务清扫方志敏旧居15年了。因为家住方志敏旧居隔壁,他每天清晨都会带着抹布扫把,将旧居内的木桌、衣柜、床铺被子一一整理妥当。

2017年,这里建成篁坞红色教育馆。汪周孝义务为来访市民讲解,把方志敏在篁坞革命的经历讲给他们听,“希望他们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2019年是方志敏烈士诞辰120周年,其以身殉志的事迹被纳入义务教育统编教材,已在包括湖北在内的多个省份使用。

武汉市黄陂区名流学校语文老师陈偲说,在讲到《清贫》这篇课文时,她在班里开了一堂红色班会,向学生们讲述了方志敏面对严刑拷打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时,不少孩子感动落泪。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夏明翰: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真理

6月10日,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教学楼传来琅琅书声,操场上阳光少年肆意奔跑,青春的校园分外美好。

时针往回拨93年。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被称为“汉口余记里空坪”的荒凉野地。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在这里英勇就义。

临刑前,他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给亲人写下诀别信,为理想献身

6月11日,位于武昌红巷的武汉革命博物馆,来往访客络绎不绝。在馆内农讲所的历史陈列展厅中,有一顶蚊帐静静陈列在玻璃展台里。这顶蚊帐已经泛黄破旧,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往来的人们,无不在展台前驻足端详。

据讲解员介绍,这顶蚊帐放在该馆防潮、防虫的环境中已保存了近50年,它的主人是革命烈士夏明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年,夏明翰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按照中共湖南区委的指示,参与领导和组织长沙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在秋收起义准备过程中,夏明翰负责联络工作,组织农民武装。他还领导发动了平江、浏阳的农民暴动,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1926年秋天,夏明翰与郑家钧在长沙举行婚礼。武汉革命博物馆农讲所的这顶蚊帐,是郑家钧的母亲用麻线一根一根编织而成,是送给他们夫妻的结婚礼物。

1928年初,夏明翰被调往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当时的武汉,反动派四处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夏明翰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告别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只身前行,这顶蚊帐也被带到武汉。

1928年3月18日,因叛徒出卖,夏明翰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夏明翰施以酷刑,劝他投降,被他严词拒绝。面对拷打,他怒斥敌人。在得知自己生命就要结束时,他忍痛给亲人写下诀别信,字字句句都饱含对革命信念的坚守。

他给母亲写道:“亲爱的妈妈,不要难过,不要悲伤,别用泪水送儿离开人间,儿子不想看到妈妈两鬓白发,但我相信你会看到我们高举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他给大姐写道:“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他给妻子写道:“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1928年3月20日,28岁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临刑前他挥笔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夏明翰牺牲后,妻子郑家钧一直精心保存着这顶蚊帐。1967年,她将这顶历经革命岁月洗礼的蚊帐捐献了出来,作为丈夫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见证。

■ 就义感召“后来人”

在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的校园里,一面烈士纪念浮雕墙引人注目,浮雕墙生动还原着向警予、夏明翰领导广大群众斗争的情形。

史料记载,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叫嚣“以杀为治”,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余记里空坪成了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向警予、夏明翰等200余位烈士就牺牲在这里。据学校校长王洪明介绍,为纪念牺牲在此的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1993年,学校由原黄石路中学更名为武汉市警予中学,此后经过重组,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

学校的烈士纪念馆内,详细介绍了向警予和夏明翰两位革命先辈生平简介、投身革命活动和英勇就义的场景。

在武汉市汉阳区,还有一所以夏明翰命名的小学。学校操场上树着一尊夏明翰的半身雕像,左臂抬到胸前,眼神坚毅。

夏明翰小学校长李世学告诉记者,1928年,年仅28岁的夏明翰壮烈牺牲后,谢觉哉等组织工人将夏明翰的遗体偷运出来,安葬在汉阳城外的鹦鹉洲上。为纪念这位革命英烈,2019年6月,坐落在鹦鹉洲旁的原武汉市汉阳区建港小学更名为夏明翰小学。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向洁 杨幸慈)

统筹:王永芳